哲学的穴居者赫拉克利特的故事思想与后继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m.39.net/pf/a_4580329.html

题记:他生活简单,思想复杂:推崇法律,也热爱自由;积极入世,也远离尘嚣。他矛盾又统一,神秘莫测又清晰明朗。他是神一样的智慧存在,又是人一样的爱骂人。他是黑格尔的启蒙者,也是尼采最认同的哲学远亲,还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古老前调。

一、哲学的穴居者

“晦涩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生平也模糊不清,令人迷惑。传记缺失是“轴心时代”哲学家的共同点。他们那代人开创哲学,开创历史学,开创大量学科,却没有好好书写自己,只留下语焉不详的记忆碎片。我们只能根据柏拉图、第欧根尼等人的著作,拼凑一个大概的故事轮廓。

赫拉克利特大约生于公元前年,与孔子、老子大致算同时期的哲学家,他与老子的思想也算相通。传说他出自爱菲索邦奠基人安德罗克罗王族,本该是王位继承人,他为了表示宽宏大量,也或许是对哲学的兴趣大于权力,就把王位让给了他弟弟。

他的家乡在古希腊伊奥尼亚地区的港口城邦爱菲索,今天属土耳其 港口伊兹密尔省首府附近的库朱克·门代雷斯,地处凯斯特河口。据传,雅典国王卡德摩斯的儿子安德罗克罗曾于公元前11世纪在这里建立殖民城邦,后来这里发展成了希腊世界 的奴隶供应市场。这里的冶炼术、制陶业很发达,产品远销各地。商业对思想的传播交流很有帮助,这应该是希腊盛产哲学的重要原因。

古代希腊城邦地图

爱菲索遗址

他性格孤傲,蔑视大众,朋友不多。从记载看,他有一个热心*治的好朋友赫谟多洛,原本在爱菲索推进法律的重建,后来因为一场民主运动被赶走。或许受这件事影响,赫拉克利特厌恶公众的愚昧。为此,他抨击爱菲索人:“如果将爱菲索的成年人都吊死,把他们的城邦让给未成年的少年管理,那就对了。因为他们放逐了赫谟多洛——他们中间 的人,还说:‘我们不要 的人,要是有这样的人,就让他到别处去和别人在一起吧’。”

不但蔑视大众,他也蔑视他同时代和之前的哲学家。在他看来,希腊从荷马以后没有一个智慧的人。他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否则它就已经使赫西俄德、毕达哥拉斯以及色诺芬妮和赫卡特奥斯智慧了。”看来他连毕达哥拉斯也不放过。听完同代人的讲演,他断言那些人都不懂智慧。如果活在今天,他大概也会蔑视他之后的多数哲学家。他甚至蔑视宇宙,说“这最美丽的宇宙是随意堆起的垃圾”。

这个蔑视一切的哲人,渐渐地与爱菲索人决裂了,也与时代决裂了。或许由于对大众的厌恶,或许由于精神洁癖,他决定离开城邦,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那次维护城邦法律事件后,他对城邦*治彻底失望,离群索居,隐居山林,成为思想隐士。

他隐居的地方,据说在狩猎女神阿耳忒弥的神庙附近。阿耳忒弥是当地最受崇敬的希腊十二主神之一,由于受到宙斯宠爱,她获取了多个神职。她是狩猎女神、战争女神,也是康复女神;她是接生女神,也是死亡女神。她喜欢带着标志性的弓箭浪迹山野,谁若入侵她的领域,将会遭到她的报复。阿耳忒弥汇聚了多个看似矛盾的禀赋,这应该是赫氏欣赏这个女神的原因。赫氏哲学思考似乎深受这个女神的影响,比如他说:“弓与生同名,它的作用却是死。”

赫氏也欣赏这个女神的生活方式,喜欢自由独立,热爱野外生活,反对男女婚姻。历史没有赫氏的婚恋记载,只说他避免与女人接触,认为女人是男人的对立面,男人和女人之间是一场斗争。有这样的关系洞察,加上他的贵族出身,估计还是谈过恋爱,可能失败而逃,得出男女斗争的结论,后世喜爱他的尼采也这样看。或许,他和尼采一样,都是男女关系上的失败者。

隐居以后,他拒绝*治活动。日常时间思考哲学,也与孩子们玩骰子作为娱乐。他的哲学思考汇聚成了一部后来叫作《论自然》的书,波斯大流士曾写信请他去波斯传授希腊文化,但他拒绝了。他回信说不喜欢显耀名利,只想得到心灵的宁静。不论记载真伪,倒是符合他的性格。

晚年的赫拉克利特,浪迹山野,远离尘嚣,几乎与世隔绝。他靠吃树皮草根过活,不幸得了水肿病。 的日子,他很痛苦,受不了病痛,去城里找医生,用哑谜方式问医生可否使阴雨天变干燥。医生不懂他的意思。他就跑到牛圈里,想用牛粪的热力把身体里的水吸出,结果窒息而死。

后来的哲学家第欧根尼·拉修还讲了一个版本:说赫拉克利特没有把牛粪从他的身上剥下来,因为太干了,结果他变得不成人形,被群狗撕咬而死。这两个故事严肃学者并未采用,我估计都是一种大众视野的投射性书写。

大众可能根据学者说赫拉克利特晦涩难懂的观点虚构了这个故事,把自我的愚见进行投射,加到死去的赫拉克利特身上。不论如何,可以确定他死于孤独之中,死年约为公元前年左右,可能活了60岁的样子。

或许,用尼采《不合时宜的考察》中的一段话总结他的人生较为合适,话说:“没有一个真正朋友的人才能知道真正孤独的滋味,就算整个包围着他的世界都充满了敌人。呀!我知道你不懂孤独的意义。只要有权力的社会、*府、宗教或舆论——总之,只要有任何种类的暴*,都憎恨孤独的哲学家;因为哲学给人们打开了一处暴*所不能到达的避难所:内心的洞穴,胸中的迷宫,这些触恼了所有的暴君。那就是狐独者的存匿之地。但是,也就在这里,遭遇到了他们 的危险。”

这样说来,他隐居山野的记录未必可靠,他只是隐居在自己的哲学洞穴而已。他可能是西方哲学史上的 个哲学穴居人,放弃*治权力争夺,隐匿在自己的幽暗洞穴,在时间战场上展开哲学战斗。有趣的是,和他哲学趣味很近的老子,也因为厌恶乱世的暴君暴民,骑青牛隐去。或许蔑视俗世的思想家都喜欢远离,而热心功利的行动家则擅长参与,比如孔子。

二、穿越而来的思想变奏曲

1.引子

有人说赫拉克利特仿佛天地间偶然蹦出的哲学家,前无导师,后无传承,空前绝后,如同穿越而来。有人说他的思想晦涩难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都说不能完全懂他。尼采则明确说,他的哲学简练明朗。各种评价,可谓诡异。

怎样看懂赫氏诡异深邃的哲学?或许,用哲学观察视角对他的思想做个梳理,就能明白他思考的内在秩序。按照哲学的观察秩序,大概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指向外界的观察研究,思考对象包括宇宙万物、尘世现象、 问题,目的是寻求本源和构成、运作与规律;二是指向内部的观察研究,思考内心和自我,认识感官主体与欲望。第二个方向实际包括两个层面,认识自己可以追到认识主体,也就是后世的弗洛伊德、拉康、克莱因等人的无意识心理学;认识意识还可以追到集体无意识,也就是荣格等流派,然后追溯的是一部人类心灵演化生成史。

赫氏著作残篇现存则,另有13则可能是伪作,主题涉及宇宙、*治、神学、人性。现在,我们按“宇宙万物-世界 -自我内心”的秩序来看看他的思想。

2.流变的前奏

为什么说他的哲学空前绝后?因为他的宇宙观令人惊讶,捉摸不透。观察万物后,他的 个重大结论是“一切皆流,无物常驻”,这是偏佛家的翻译,白话说就是“万物都在流变,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存在”。教科书常把这一条看做次要的结论,我以为这才是赫氏哲学的前提和预设。从这个对时空、宇宙、万物的观察结论,他才展开了自己的基本命题与推论。

他对“一切皆流”,有一个象征式说明:“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也不能两次摸到同一个一模一样的变迁实体,由于变化剧烈、迅速,它分散又聚合,接近而又分离。”怕人听不懂,他又解释说:“踏进同一条河的人,不断遇到新的水流。灵*也是从湿气里蒸发出来的。”

从“一切皆流”的本源论,他又推导出一种存在论:“我们踏进又踏不进同一条河,我们存在又不存在。”他是早于巴门尼德 个提出存在论的哲学家。这句话指出了世界的本质不是存在,而是生成。同时,否定了两件事:一是否定了世界的二元性,不把生成与存在、物理世界与形而上学分开,一切都是流变与转化的过程;二是否定存在,除了生成,别无所有。

这种存在论不仅说我们人类的存在状况,也可以说是一种万物存在的流变论,还暗含一种哲学范畴:考察一切生成和消逝的历程。从考察一切的生成湮灭开始,他展开了流变哲学的变奏曲。

如果说“一切皆流”是他的哲学预设与前奏,那么其他的推论就是变奏。他的哲学就是一首差异与重复的哲学变奏曲,引人进入万物的背后,令人感受无限的沉醉与惊讶,发现无法言说的震颤。下面,我们细听他的各种变奏。

3.火的变奏

流变哲学的 个变奏是火。他说:“这个有秩序的宇宙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这里的火是对万物起源的意象化表达,并非日常的火,他明确说是“永恒的活火”。这个本源解释,与古希腊人认为水、火、土、气是构成物质基本元素的看法或许有关,但关系不是本质性的。而且,这个火的本源推论并不是特别重要,应该是出于哲学思考必须给出一个本源的结论,他才选用了火这个意象来表达他的宇宙洞见,正如他自己所说“永恒的活火是宇宙秩序的象征”。

为什么选择火这个意象作为本源的解释?根本原因在于:火是变化理念的本身。火是生成物,也是过程,还可以产生新的事物。火是物质运动的形态,也是转化的象征。

从今日物理学视野看,他这个本源解释也可以大概说通。赫拉克利特的火可以理解为现代物理的能量。“大爆炸”可能就是永恒的活火,炸散开来,成为各种星系小火苗,衍生万物,造化生命,走向寂灭。不过,继续追问,这火又是哪里来?大爆炸源于什么?这就得回到他的 推论了,那就是万物都是流变,这个流变暗含了多种起源的解释,可以是火,也可以是别的。他留下万物皆流的预设,也就留下与火这个起源的多种变形:万物源于永恒流变的火,千变万化,没有开始,没有终结,结论还是万物皆流。从火到流,如同循环,也如同到无限,这是他的哲学变奏艺术。

火如何流变转化呢?他说:“首先化为海,海的一半化为土,另一半化为热风。意思是说:火凭着那统治一切的道或神,通过气化为水,水是世界结构的胚胎,他称之为海。从海再产生出地、天以及天地之间的东西。至于以后世界又如何返本归原,如何产生大焚烧,他明白的指出如下:土融化为海,而且是遵照着同一个道,在原先海化为土的那个分寸上转化的。”这里的火、海、土、大焚烧都要用意象化的角度来理解,他喜欢用这种隐喻的方式表达洞见。

又说:“火生于土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气之死,土生于水之死。——火死则气生,气死则水生。——土死生水,水死生气,气死生火;反过来也一样。”这句还是意象表达,又一个意象变奏,提供一种转化的观点,但没说如何转化流变。

他对火做了总结性说明:“一切转化为火,火又转为一切,有如*金换成货物,货物又换成*金。”“他把火称为需要和满足。”“火在升腾中判决和处罚万物。”接着就展开了新的变奏,火化为一切,化为道、一、神、斗争……

4.道的变奏

流变哲学的第二个变奏是逻格斯,英文为“logos”,中文译为道。他说:“这道虽然万古长存,可是人们在听到它之前,以及刚刚听到它的时候,却对它理解不了。一切都遵循着这个道,然而人们试图象我告诉他们的那样,对某些言语和行为按本性加以分析,说出他们与道的关系时,却立刻显得毫无经验。另外还有些人则完全不知道自己醒时所做的事情,就像忘了梦中所做的事情一样。”

如果说火是 个本源变奏,道可看作第二个本源变奏。据说,逻格斯希腊词根有挑选、选择、尺度的含义,英文“logos”则有尺度、解释、思想、言辞、神谕等多种含义。中文译为“道”比较合适。从上面那段话中可以看出,这个“logos”是本源的变奏音符,如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他说:“对那片刻不能离的道,对那支配一切的主宰,他们格格不入;对那每天都遇到的东西,他们显得很生疏。”可见道是本源的变奏。

这个道也是世间的根本规律,他说:“因此应当遵从那个共同的东西。可是道虽然是大家共有的,多数人却自以为是地活着,好像有自己的见解似的。”可见,道的存在于万物,是一切的共有。

这个道也可以是人内心的根本规律,他说:“道为灵*所固有,是增长着的。”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理结构规律。关于人的内心本质,他又说:“你不可能找到灵*的尽头,即使走遍了每一条道路,因为它的逻格斯是很渊深的。”这句话几乎就是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前奏,也是荣格集体无意识概念的意象表达,从心理演化史看灵*从人类可追到灵长类动物,又可以追溯到哺乳动物,尼采甚至追溯到生命的冲创意志,可见很难找到尽头。尼采凝视内心后的结论是:“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赫拉克利特估计人听不懂,就讽刺性总结了一句:“浅薄的人听了无论什么罗格斯,都大惊小怪。”

5.一的变奏

流变哲学的第三个变奏是“一”,这是他对泰勒斯“一切是一”的化用与重奏。他先肯定了前辈的智慧:“如果你们不是听了我的话,而是听了我的道,那么承认‘一切是一’就是智慧的。”又说:“那‘一’,那 的智慧,既愿意又不愿意接受宙斯这一称号。”他先说了自己的道,然后才说一切是一,即一也可以是火与道之后,看来这又是一个本源变奏的不同表述。

“一”如何解释呢?他说:“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用对立的东西制造出和谐,而不是用相同的东西,例如将雌雄相配,而不是将雌配雌,雄配雄;联合相反的东西造成和谐,而不是联合一致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做的,显然是模仿自然。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色和红色的成分,造成酷肖原物的形象。音乐混合音域不同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造成一支和谐的曲调。书法混合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拼写成完整的句子……结合物是既完整又不完整,既协调又不协调,既和谐又不和谐的,从一切产生出一,从一产生出一切。”这段详解充分说明了一的本源性质,可以论万物,也可以说世间。后代哲学家把这个思想称为对立统一论,说是辩证法,实为对这个思想的窄化。

从本源一的变奏,他把人的思考引向斗争:“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的。”

6.斗争的变奏

“斗争”可以说是流变哲学的第四个变奏。他说:“斗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 。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这里的斗争原为战争,我以为翻译为斗争更为准确,否则怎么能是万物之父?又怎么能算 万物本源?当然他的斗争不是说你死我活的狭隘斗争,他是说万物的斗争状态。在他看来,和谐在斗争中才能产生,和谐是斗争对立的结果,斗阵与和谐是辩证的统一体。亚里士多德在《欧德谟斯伦理学》中说赫拉克利特曾认为:“当荷马说‘但愿斗争从神和人之间消失’时,他是错了。因为如果没有高音和低音,就没有和谐;没有雌和雄也就没有动物,它们都是对立的。”

为论证斗争的普遍性,他用 现象论证:“应该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产生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的意志带有方向、目的论和转化力,故而一切可以变成力量,通过斗争和偶然性实现一切目的论。这种斗争是伟大的,“战争中阵亡的人,神人共敬”。然后,又论证斗争的对立统一说:“他们不了解如何相反者相成:对立的统一,如弓和竖琴。”

作为万物起源的“斗争”,也同样适用于世间。他说:“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城垣而战斗一样。”还适用于人的内心:“与心作斗争是很困难的,因为每一个愿望都是以灵*为代价换来的。”

7.神的变奏

流变哲学的第五个变奏是神,这是他对传统希腊宗教神话的哲学化改造。他说:“神是昼又是夜,是冬又是夏,是战又是和,是盈又是亏。他流转变化,同火一样,火混合着香料时,就按照各自发出的气味得到不同的名称。”这一连串的形象书写,让神成为了有一个本源性质的符号与代称,这是他流变哲学的穿越与超越性,今天的上帝也可成为他的哲学变奏,正如他所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情:就是认识那驾驭一切的思想。”同时,他的神也是审美的:“对于神来说,万物都是美的,善的和公正的,而人们却认为有些东西公正,有些东西不公正。”

从本源的神到 的神,赫氏做了一个连续的对比。先说“在神看来人是幼稚的,正如在成人看来儿童是幼稚的”,又说“最智慧的人同神相比,无论在智慧、美丽或其他方面,都象一只猴子”,还说“最美的猴子同人类相比也是丑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的心没有见识,神的心却有。”按照他的流变哲学,从猴子到人到神暗含一个智慧阶梯,这里的神或许可以理解为更高级的人,或许尼采就从这里获得灵感造出“超人”概念。

8. 变奏曲

奏完这宏伟的宇宙哲学变奏,赫拉克利特感觉已经简洁地说明了根本问题,开始把眼光收回来,凝视世界与 。世界规律他说得够多, 群体也想谈谈,先谈了两件大事:*治与道德,前者是群体性,后者是群意志。

关于*治,他强调要维护法律,进而建为城邦*治基础。他说:“如果要想理智地说话,那就必须用这个人人共有的东西武装起来,就像城邦必须用法律武装起来一样,而且要武装的更牢固。然后人的一切法律都是靠那 的神圣法律养育的。因为它从心所欲地统治着,满足一切,战胜一切。”他曾经为这个思想战斗,可惜失败了,他的朋友也失败了,只好离开。他又说:“法律也就是服从那 者的意志。”这里的 者是王?还是执*官?不知道,但无疑是深刻的管理学洞见,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企业是一个关于人的组织,可是谁来把人组织起来呢?这就必须有一个 者,无论他的称号是 还是CEO,组织成员必须要服从 者的意志,无论是个人意志还是群意志。这是赫氏的深刻与超前。

关于道德,他说:“善与恶是一回事。医生们用各种办法割、烧和折磨病人,却向病人索取报酬,他们完全不配得钱,因为他们起着同病一样的作用,就是说,他们办的好事只是加重了病。”这话可理解为,一种善被群体彻底反对就会变为恶,一种恶被群体认同也会变为善,善恶在时间中转化,善恶定论取决于群体意志的目的论。善恶是群意志的一种短暂的形式,会随着群体与时间的改变而流变,古代的道德在今天看来就是可笑的,今天的恶道德在未来人看来又会如何呢?或许,他的另一句话“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可以看作论述善恶关系的 答案,简言之善恶是主体对方向性的两种对立看法而已,时间道路上的风景会一直变。

这两个 观察可看作流变哲学的小变奏,说完群体和群意志,他开始研究内心。从宇宙到世间,再到观察万物的主体“人”,他的哲学思考视野很大,且巨细无遗。

9.主体的变奏

如何认识自己?从凝视自己开始。他研究自我主体,从“寻找和探听过我自己”开始, 个感觉是“灵*在地府里嗅着”。他对灵*有精微的观察:“正如蜘蛛坐在蛛网中间,只要苍蝇碰断一根蛛丝,它就立刻发觉,很快跑过去,好像因为蛛丝被碰断而感到痛苦似的。同样情形,人的灵*当身体某一部分受损害时,就连忙跑到那里,好像不能忍受身体的损害似的,因为它以一定的联系牢固地联结在身体上面。”这段话说明他不是灵肉二元论者,而是灵肉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观点。他也思考感官,说“眼睛和耳朵对于人们是坏的见证,如果他们有着粗鄙的灵*的话”。这话表明,他已将哲学从讨论外部开始转向研究认识以及认识的主体:人的感官与灵*。

灵*来自哪里?他说“灵*死就生出水,水死就生出土;水从土中生成,灵*从水中生成”,从达尔文的胚胎研究看,人类的胎儿的确已经开始具备意志和灵*了,所以他说灵*从水中生成似乎也能说通。

他凝视内心追问灵*的结论已经说了,或许我有必要换个角度重奏一遍:“道为灵*所固有,是增长着的。”这道也可以理解康德的 道德律令,也就是群意志内化为超我、良心、自我约束。他又说:“你不可能找到灵*的尽头,即使走遍了每一条道路,因为它的逻格斯是很渊深的。”从人到猴子到动物到一切生命意志,灵*真的没有尽头吗?生命灵*可否追溯到物质?或许由此,他开始想梦与醒的问题。

梦与醒有什么区别?他直接下结论:“我们身上的生和死、醒和梦、少和老始终是同一的。前者转化,就成为后者;后者转化,就成为前者。”这是一个人类内心观察的流变转化观点,类似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还在疑惑人生是梦是醒,他直接回答二者本质相同,不过是互相转化的两种状态。

梦是个迷人而难缠的题目,他还是得出了一些洞见。比如“清醒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世界,可是在睡梦中的人们却离开这个共同世界,各自走进自己的世界”,这话是说清醒理解宇宙的人有一个共同的世界,而那些没有宇宙观却做着尘世梦想的人则走向各自的梦想世界,那梦想与梦境并无区别。所以,他说“不能像睡着的人那样行事和说话。因为我们在梦中也自以为在行事和说话”,这是一个绝妙恶讽刺,很多人醒着行事也如梦游。

他回到现实,说“我们在醒时看见的一切就是死亡,而我们在睡梦中看到的一切就是睡眠”,事实不正是如此吗?万物生机勃勃的同时,也在一点点死去;睡梦中的一切看似故事宏伟,却仍然是梦境是睡眠。

10.他者的变奏

看自己到梦境到灵*深处,他的结论是深渊,于是开始看他者。看起来他也观察动物他者,但我怀疑这可能是对大众的讽刺。比如他说:

“狗咬它不认识的人。”这不仅说狗,也可以说是猎狗一样给主人做帮手的人。

“猪在污泥中取乐,猪在污泥中洗澡,鸟在灰土中洗澡。”这话说猪和鸟的肮脏,也可说大众的沆瀣一气。

“马、狗和人的快乐各有不同;驴爱草料,不爱*金。”这句是明显的讽刺,骂那些只懂得动物快乐的人。

“一切在地上爬的东西,都是被神的鞭子赶到牧场上去的。”这句可能在说奴隶的奴性。

看作为他者的人,赫拉克利特非常*舌。他评论大众:“他们的心灵或理智是什么呢?他们相信街头卖唱的人,以庸众为师。因为他们不知道多数人是坏的,只有少数人是好的。”说“人们不懂得怎样去听,也不懂得怎样去说”。又说,“因为多数人遇到尽管多次遇到要思考的事,却不加思索,别人指点了他,他也不理解,却想入非非”,可见他对愚昧者的冷笑。当然,他欣赏真正的 人士,说“一个人如果 ,我看就抵得上一万人”。

看作为他者或自我的灵*,他也很有心得,写了很多精彩的观察笔记。比如:“如果一个人的愿望都得到满足,这对他是不好的。”这可以称之为后来黑格尔、拉康欲望辩证法的先声。他还论述了生活中的辩证统一,说“疾病使健康成为愉快,坏事使好事成为愉快,饿使饱成为愉快,疲劳使安息成为愉快”。

赫拉克利特观世察人,行走 ,也善于通过斗争和打击对手而获得心理健康。他评点了不少人,无论醉了的酒*,还是醒着的众人,都逃不过他的针砭。

论醉*,他说“一个人如果喝醉了酒,那就被一个未成年的儿童领着走。他步履蹒跚,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因为他的灵*潮湿了”。论诗人,他说:“赫西阿德是很多人的老师。他们深信他知道得最多,但他却不认识昼和夜。本来就是一回事儿嘛。”论历史书写者,却说:“荷马是天文学家。”论庸众,他说“他们即便听到了它,也不理解它,就像聋子似的。常言道:在场如不在。正是他们的写照。”

对于人的个体研究,他得出一个影响深远的结论:“人的性格就是他的灵*与命运。”这已经说出了个体心理学的根本知识。后世的精神分析将其发展为幼儿心理学、性格生成学和人格构造学,实为赫拉克利特洞见的延续。

看人越多,他越蔑视肉体、蔑视尘世幸福。他说:“如果幸福在于肉体快乐,那就应当说,牛碰到苦豌豆吃时是幸福的了。”从这句话推论,他体验过男女肉体快乐,但最终觉得这种快乐抵不上思考的幸福,方出此言论。他也讽刺了当时的风俗不良,说“人们中间流行的秘密礼仪是以不圣洁的方式进行的”,“假若不是狄奥尼索斯,他们进行赛会仪式和称颂阳具的行为就可能是无耻之极的。但哈德斯和狄奥尼索斯是同样的,为了他,人们也隆重祭赛,如痴如狂”。这三句话都表明他有精神洁癖。可以确定,他不是沉溺肉体享乐的人。

或许,他爱的还是思想生活。“思想是 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思想是人人共有的。” ,他总结说“所有人都应当自我认知和理性思考”。哲学家思考完一切,终于回到思考和思想本身。他肯定了这一切,也引导别的有心人继续思考。

探究完个体的人与人的秉性,他 也谈到了死亡。“当人死时,等待着他们的是那些不期望,也从未想到的事情。”这大概是他对死亡的态度,一种对未知的想象性描述,但并不深究。他也不忘揶揄尸体,说“尸体更适合于被抛弃而不是用来施肥”。

相对于肉体死亡,他可能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pz/58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