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古人为躲战乱在渝北修崖穴居自

在渝北区麻柳沱镇御临河附近的崖壁上,有近千个类似的山洞的“崖穴居”,它们建于清代,用于居民避难。专家称:“这片崖穴居规模远大于化龙桥虎头岩,对研究清朝*事和社会关系有很大帮助。”

考察:路口被杂草淹没

这一大片崖穴居主要聚集在麻柳沱镇民主村御临河沿岸。在村里一个叫龙门寺的地方,从远处能看到山崖上密密麻麻布满洞穴,小的直径约1.5米,大的宽三四米,每个洞口形状规则,四四方方。 的洞离地面有三四十米,洞口下的小路已被杂草埋没。

市考古专家刘春鸿表示,重庆关于崖穴居的历史纪录很少。

这里的洞穴掩映在多刺里植物, 的洞穴离地都约四五米,这个洞穴洞门高约1.6米,刚能容下一个人进出。然而进去后豁然开朗,里面有一个约四十平方米大小的空间。

探秘:穴居内配有排水设施

里面是一室一厅的布局,顶部不太规则,高的地方有2米,矮的1.6米左右,但比较平整,看得出是修整过的。洞口处左右两侧分别有两道凹槽,中间的顶部还有一个小槽,根据已发现崖穴居的构造不难看出,这是用来装门的,小槽可以用来插门闩。

靠门的位置有一条小沟,一直延伸到门外。刘春鸿介绍说,雨水渗进屋后,就能顺着这条排水沟流出去了。

专家说,当时通常是三四口人住一个崖穴居,这样的布局很合理。

探秘:穴内还有“跃层”结构

在洞穴中间,我们发现一个正方形的深坑,近4米宽,深3米,里面的一侧布满青苔,而坑的内侧还有人工开凿的小槽。

据刘春鸿推测,这个大坑有两种可能,一是用来储存粮食。他说,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槽内插上木棍,铺上地板,人可以分两层睡在里面。

在我们这个洞穴旁边还有一个洞口,其顶部铺着十多块小青瓦,很像屋檐。墙壁上刻着“陈兴文、陈兴武”,刘春鸿介绍说,从字迹的深浅和刻法来看是清代所刻,应该是当时崖穴居里住的户主名字。

目前能进的洞就只有这一处,要考察另外的洞需借助攀岩工具。

背景:清代“躲战乱”所建为目前规模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清代渝北麻柳沱镇一带是一个山寨,嘉庆年间白莲教盛行,清朝*府为了防止农民起义,便愚弄老百姓凿洞“避匪防乱”;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石达开率*经过此地,*府再次鼓动民众到山洞居住。民国时也有人住在里面躲避匪患,囤积粮食。他们认为住在里面易守难攻,很安全。

专家称,崖穴居在湘西、鄂西、渝西南都有,但如此密集的崖穴居还是 次看到。当时的居民在开凿这些岩洞时,要先凿出几个小凹槽,在槽里插进木方,上面铺木板制成简易“脚手架”。工人站在上面开凿,一个洞穴要耗费2个月。再用树藤、麻绳编成软梯进出。越是有钱的人就住得越高,因为修建的费用更高,也更能起到防御作用。

主办单位:重庆市渝北区文化委员会

投稿邮箱:cqyubeiwenhua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pz/56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