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人不惑

(小明的书架)

一、何为“不惑”?

孔子说自己:“四十而不惑”,也说“知者不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此,杨伯峻先生的解释是: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原文和翻译均参见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简体字本),中华书局,年12月版,第13页。感谢廉兵兄年10月将此名著赠送予本人。之后引用的孔子的言论,若无特别说明,均引自此书。)

这段自述可作为人生的 境界。

孔子四十岁的时候,就因掌握了各种知识而“不惑”,不致迷惑。

孔子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即“聪明的人不致迷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第页)

显然,孔子认为聪明的人可以做到“不惑”,当然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因为孔子也是在四十岁时才做到。

二、如何做到“不惑”?

我认为,掌握各种知识的最方便、 的途径就是读书。

这样就好成为一个“知者”(“智者”),不致迷惑。

虽然,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过显然读书比“行路”更为容易、经济。

我也认为,读书是提升智慧、修养、内涵与气质的 途径。

三、读书的方法:精读与泛读

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他儿子的信中写道:“我告诉你,很多东西,不必细读,浏览一下就行了。所有东西都关乎时间,你要学会 限度地使用它。”(转引自徐德林:《浅阅读现象的深思考——基于浙江大学理学部大一学生的调查》,程巍、陈众议等著:《中外畅销书的传播与接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4月版,第60页。)

这是考虑到时间有限,一般的书泛读,了解大意即可,不过我认为,有些经典书籍需要精读。

法利亚神甫说:“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有将近五千本书。但把它们读过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一百五十本精选过的书,就如同掌握了人类一切知识,至少是够用的了或者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我用一生中三年的时间来致力于研究这一百五十本书,直到我把它们完全记在心里为止。所以入狱以后,我只要略微回忆一下,就可以清楚记起它们的内容,就象把书本摊开在我面前一样。我可以把修昔的底斯,萨芬诺,普罗塔克,塔都司李孚斯,塔西佗,史德拉达,约南特斯,但丁,蒙田,莎士比亚,斯宾诺莎,马基维里和布苏亚的书全部背给你听。我在这里仅仅只举出了几个 的作家。”(参见大仲马《基督山伯爵》第16章《一位意大利学者》,苹果手机AppStore免费下载。通过百度检索到知乎有一篇署名“小马”的《基督山伯爵哪个译本好?》的文章,该作者对若干版本《基督山伯爵》开篇第二段进行了比对,发现“一艘船的进港”中“的”的应用只见于蒋学模先生的译版,由此推测,该电子版应该是蒋先生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之后引自《基督山伯爵》的内容,若无特别说明,均出自该电子版。)

只需读精选的本书就可以掌握人类的一切知识是夸张的,因为法利亚神甫至少没有将老子、孔子、司马迁、班固、司马光等列入“几个 的作家”,我猜想他对中国的事情可能也并不十分了解。

不过,读精选的本书“至少是够用的了或者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我个人认为则是有可能的。

法利亚神甫堪称“天才”,本书可以背诵下来,除了列举的这些 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治家的名字,我推断他涉猎的领域远不止这些。

“我可以讲五种近代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和西班牙语。我还依据古希腊文学学会了现代希腊语,我虽不能说得非常流利,但我现在还在不断地研究它呢。”这属于语言学。

“我认识拉瓦锡,也是卡巴尼斯的好朋友。”这说明他在医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化学领域也有非凡的造诣。

特别是,令唐泰斯和我们惊讶的是,他在监狱里自制了笔、墨水和纸……

他还在地牢里挖地道试图逃跑,这证明他对地理学和工程学也是见地的,且有实践的经验。

他帮唐泰斯理清了被陷害的过程,这说明他在逻辑学和犯罪学中的成就。

他还根据文献材料发现了15世纪红衣主教斯帕达藏在基督山小岛洞窟里的宝藏。这证明他的推理学和侦查学方面的能力。

最为难得的是,在牢里没有墨水、笔和纸的情况下,凭着记忆甚至写了篇文章叫《论建立意大利统一王国》,“印出来可以成为一册四开本的大书。”这足见其*治学和历史学的水平非同凡响。

凭着记忆就可以做学问,这让我想起来,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好像(我的记忆就是一般水平,所以只能用“好像”一类的词,还好只是自娱自乐,不是学术文章)说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此点可存疑。

不过钱锺书先生的聪明博学是没有疑问的,何炳棣在《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就好像提到过钱先生博闻强识,英文尤其好,年以 名的成绩考取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

我的一位朋友对钱先生非常佩服,同时也曾一再在我面前表达他的惋惜之情,因为成果的数量和他的聪明才智不匹配。他也认为正是因为:“太聪明了!”

回到正题,我相信,只要能以法利亚神甫的精神精读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精选出的本经典书籍,完全可以做到“不惑”。

那么什么样的书才可以列入这个范围、标准呢?

本杰明·富兰克林有言:“一切有用的知识都可以通过阅读好的历史而获得。通过阅读好的历史书,可以把刚毅的美和为公众献身的精神深深地印入青年人的脑海中。”(凭记忆,本科时看过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传》)

可惜的是,作为本科、硕士研究生都是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我都不曾看过《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而对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均读的一知半解。

霍金的《时间简史》亦未看懂。

我认为,这6本书应该是属于本精选经典书籍的行列的。

四、保守成就经典:文学作品的 境界

之前30年的人生岁月,看书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我认为社科院陈众议研究员对《百年孤独》的评价适用于文学领域:

“世界文学浩荡,但真正称得上经典的却微乎其微。多数作品顺应时流,并随时流而去;只有极少数得以沉淀并传承下来。后者往往具有金子般的品质。《百年孤独》无疑是20世纪给后世的一尊金鼎,它的保守保证了它的沉积与流传。”(陈众议:《经典的保守——再评百年孤独》,陈众议著:《想象的边际》,花城出版社年3月版,第91页。)

之前我看到这一段时并不是非常理解,直到年我一度沉迷于北京电视台《跨界歌王》中王祖蓝演绎的那首《喜剧 》。

我认为祖蓝的这首《喜剧 》极具张力和感染力,堪称歌曲与舞台剧结合的典范。

我对音乐其实毫无研究,至今不知五线谱为何物。不过这首歌又让我重听高中和本科期间曾反反复复听过的那首EmiliaRydber的BigBigWorld……

我之所以最喜欢这首歌曲,就因为认为它是控制情感的典范。

娓娓道来,一再克制,直到五分之四的时才激越,但也是一下而过,很快又恢复平和。

回味悠长。

与此相对应的是高中时曾反复听过,但后来几乎不再听过的英文版《吻别》,即TakeMeToYourHeart……

这首歌年诞生后就非常流行,不过后来就像其他流行歌曲一样湮没无闻……

问题何在?

我认为就是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感情。平和过后,感情肆意放飞,一浪高过一浪……

听的久了,就会产生一种疲惫的感觉。

二者一对比,我认为BigBigWorld体现的就是一种保守、克制的精神。

保守成就的经典。

以此为标准,我个人感觉,祖蓝演绎的《跨界歌王》就音乐本身而言,也难言是超 。

在文学领域,我们都知道张无忌一度产生与四女(赵敏、周芷若、殷离和小昭)都在一起的想法,不过金庸最终只让他和赵敏一人在一起。

类似的的是令狐冲虽然痴恋小师妹,特别是仪琳师妹对他无限眷恋,不过最终他只和盈盈喜结连理。

据说,金庸前几年对自己的作品又作了一些修改,如王语嫣最终离开了段誉,而韦小宝也有两三个侍妾离他而去……

这就是一种克制,一种保守。

与此鲜明对比的就是一些穿越、玄幻类的小说,如《寻秦记》和《风月大陆》。

项少龙和叶天龙对于美女可谓是来者不拒、肆意妄为、毫无克制……

这样的滥情,我个人的感觉,造成的结果就是:不真实,不会真正产生共鸣,无法散发出恒久的魅力。

这个例子从反面说明了是克制、保守成就经典。

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一直不曾看过莫言的作品。

年前后,我曾看过陈众议研究员一篇关于莫言的文章,认为他的作品存在“缺乏节制”“审丑倾向”“过于直捷”等“软肋”。(近来重新发表情况参见陈众议:《评莫言》,陈众议著:《想象的边际》,花城出版社年3月版,第15-16页。)

现在,我认为,这三点至少是不符合我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判断。虽然,我没有看过莫言的作品。

我也郑重声明:我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面的训练,完全靠感觉。我也对莫言先生没有任何的不敬之意。特别是从一位师长那里得知,自从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版权费以千万来计,约稿之人如过江之鲫。尽管如此,他依旧严格要求自己。

陈众议研究员认为:“莫言获奖,咱高兴归高兴,但话要说回来:莫言不是 的中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更不是文学的 标准。”(上书,第14页)

诺贝尔文学奖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但也广受争议。主要原因是存在较为明显的*治倾向性和“*治标准”。

“撇开莫言、门罗、莫迪亚诺等少数几位,从新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单和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出,一向表示拥抱理想主义的诺贝尔文学奖确实颁给了不少有着明显自由主义,甚至无*府主义倾向的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种倾向便开始强烈地凸显出来。”(陈众议:《中国社会科学报》,年,9月8日第6版)

不过,瑞典文学院始终强调非*治标准,事实上,陈众议研究员认为,并非如此,“莫言和门罗(的获奖是):有意选择的平衡”。(陈众议:《中国社会科学报》,年,9月8日第6版)

绕了这么大个弯子,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不能过于迷信权威,迷信各类奖项,真正的经典作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再次重复:我认为,文学作品的 境界是保守成就经典。

以此为标准,我认为《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创业史》等作品均可列入本精选经典作品行列之中。

五、我的读书经历

我对文字的最早记忆是坐在我们家的炕头上,粉色的油布,用钢笔写写画画……

犹记得父亲教我“大夫”,知道此处的“大”读dai……

也记得那时候父亲还给我买过桔子粉和鱼肉罐头……

小学时候,我记得我在《小珊迪》那篇课文旁边标注了“我最喜欢的文章”,《*继光》好像是第二喜欢的文章……

那时候我 的朋友何云飞,我经常自己或者带着弟弟去他们家玩。他有若干本彩色的图画书,偶尔会给小伙伴们讲一讲。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本《西游记》和一本关于电鳗的书,颜色很鲜艳,至今记得那条电鳗在水里放电以及被捕获后的图片……

整个小学期间,我看过的课外书屈指可数,不足10本。

香港回归祖国之前,发了一本迎接香港回归的黑白图文并茂的书,也记得那时候的地图上面的香港和澳门都会在括号里好像标注“英国”与“葡萄牙”抑或“英占”“澳占”……

只想香港和澳门早日回归祖国怀抱。

也是年前后(因为我分明记得虎年——年,我曾跟着电视在这本书上画画——简线版“小老虎”),发了一本《八一*旗红》,得知了罗荣桓、罗瑞卿、肖华等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

在此前后,学校也曾两次发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的内容一样,封面不一样(其中一本是红色的)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邓世昌、杨靖宇等爱国者形象永存我心。

这三本书给我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对我的影响直至今日。

四五年级时(98年前后),我真正阅读了两三本课外书,是我的好友魏巍的父亲——我们的老师帮他从学校图书馆拿回来的:《大林和小林》、《皮皮鲁和鲁西西》和另外一本已不记得名字的郑渊洁的作品。

那时我的父母在地干农活,而我躺在沙发上看书……等上了初中不久就发现自己近视了,应该与躺着看这几本书有莫大关系。

初中时,年与临河三中合并之前,我在农管局一中的图书馆曾借阅《司马迁》、《文天祥》等书,也曾借了一本早期历史的书,我至今记得里面的一幅关于武王伐纣后,商纣王在鹿台自焚的插图……

也曾在阅览室浏览杂志,只记得《奥秘》。

整个初中三年,我也在很多个周末步行至新华书店或通慧书店看书,主要是一些插图本,如《杨家将》,其他已记不太清楚,应该有《水浒传》。还有《射雕英雄传》后面的有关成吉思汗家族的那篇文章。

我也记得父亲也曾带我去过新华书店一起看书。

初三时由于吴健版《侠客行》的热播,我好像也曾到校外的书店翻阅过《侠客行》一书,对 的“我是谁……”印象深刻。

也是初三时,我周日经常到初中 的朋友边伟的宿舍,有一次看到他舍友的床上有一本《射雕英雄传》,看了好一会,对“骑鳖遨游”那一章节里的鲨鱼相残的场景有为震撼。

那时我集《封神榜》的卡片,边伟和我一起买小当家的干脆面,仍然记得有一天晚自习课间,他吃出了一张闻太师,非常激动。

边伟也是 个送我生日礼物的朋友,是一张带风铃的贺卡。

初中毕业后,我俩就断了联系,直到年夏天在河套酒厂时通过他的小学同学,也是我们共同的初中同学张晓梅才再次取得联系。

年他曾来学校找我,我请他到中关村吃了呷哺呷哺,到人大书店看了一会书,晚上在他下榻的宾馆一起看了场中超比赛,武磊上演帽子戏法……

不过,我感觉我们似乎已经没有多少共同语言了,很难受。

类似的事情也一直在发生中……

年8月28日时,我也终于顿悟:

我们都在成长,都会改变,多年不见偶尔联系,结果却可能毁了一直以来珍藏的美好回忆。不论如何,我都愿你,曾经的朋友,保持真我本色,开心健康每一天,你永不独行!我在心底默默地为你祝福。

年如愿考上了临河一中,*训后刚分宿舍不久,发现舍友成天看玄幻小说,我也和他借阅,后来张文强也过来和我一起翻看。

当时正值青春期,也算某些方面启蒙了。仍然记得开运动会时坐在看台看《寻秦记》的 册,后来还专门到书店看了 的大结局。项少龙的儿子竟然是项羽!也算是一本神作。

高一时听同桌刘波说他看了《基督山伯爵》,非常好。

不过我那时似乎才开始看《读者》和《青年文摘》,一直贯穿整个高中生涯,大学时也曾偶尔又看了看。

高二的暑假父亲从他的表兄弟杨海如三叔家给我借了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深受震动。

整个假期我都曾在每天上午站在岩台上模仿刘亦婷的金鸡独立,以磨炼意志……

暑假回来,在校门口买了一本《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大概也是高二时,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对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印象尤其深刻。

高三时看了武娟同桌送我的《平凡的世界》和不知和谁借阅的《路遥中短篇小说集》。

受少平的影响,我也在养成了看报纸的习惯,主要是看《环球时报》。

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50周年的相关报道自然引起即将高考的我的高度重视……

不过时隔多年之后,我不曾对同年5月25日关于伊斯坦布尔奇迹有任何的印象……

那时候对体育的







































云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脸上长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pz/15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