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通识教育培育四种能力谌洪果人文通识思

关于教育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大学教育等等,自然各有侧重,每个人在总结时,举凡创造力、想象力、思考力、行动力等等,亦有主观经验之权衡取舍,乃至于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别的方面;或者即便有这些能力之罗列,也停留于口号教条的层面,对其内在的理据及相互的关联,缺乏合理通达的阐释。哈佛红皮书就通识教育所要培育的四种能力的总结及论证,可谓全面而精当。

我在这里姑且结合他人的论述以及自己的经验,做进一步的梳理:

(一)有效思考的能力

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逻辑思考能力,即从前提中抽绎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其中的归纳,是从个案中抽取一般规律的能力,演绎,是从一般规律中推演出特殊的能力。更严格讲,它是辨别各种关系所构成的模式的一种能力,一方面分析一个问题的内部构成因素,另一方面对它们重新组合,并且通常是借助富于想象的见解,以便得出结论。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人对事物下结论,需要对相关的因素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他也会积极地排除所有无关的因素,并根据各自的权重对相关因素进行排列。偏见往往会使人将无关因素带进决策,而逻辑思维则会把无关因素排除在外。

2、关联性思维的能力。如果说逻辑思考是剔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关联性思考则要求考虑复杂情境。有效的思考,是从逻辑思考开始的,但是进而包括了某些更广泛的智力技能。因此,一个有效率的思考者能够娴熟地处理各种术语和概念,他不会搞混词与物,并且他完全是一个探求自然的经验主义者。她不满足于观察事实,还要探究事实背后的意义。他明白懂得什么,不懂什么,他不会把纷繁的意见错当成知识。当逻辑方法不够用时,有效的思考还包括对复杂的动态情境的理解。历史社会很多领域的证据是不充分的,而且永远都不会充分,有时候,证据也可能是靠不住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必须做出决策。很多事实是独特的和不可预知的,变量是不计其数的,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无法进行精确的计算,这时科学家们往往不得不在绝望中罢手,或许 演变成感伤主义者或神秘主义者。但这是错误的,因为逻辑思维不能穷尽推理的源泉。在处理复杂的和动态的情境时,我们需要关联性的思维,那种可以跨越各领域的思维,情境化的思维(thinkinginacontext)。借着这种思维可能达成对历史材料和社会材料及人类关系的理解。

3、想象力。这是有效思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诗人思维的典型特征,想象力是根据具体的思想和形象而进行思维的能力。光靠统计数据不能令我们深入理解人类。想象力能细致体察我们人类的希望、恐惧、优点和缺点,并能在 体最完整的意义上唤起整全的人格。在实际事务中,想象力提供了一种打破习惯和常规、帮助人们看到平淡无奇的事物之外的世界或构想出新方案的能力。有效思考的逻辑、关联和想象这三个层面,大体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三个学问领域对应。4、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其实前面提到的三种思考能力,都是批判性思维的题中之意。但我在这里之所以特别提出,还是想强调这一思维的独立反思性的层面。回到古典苏格拉底的源头那里,苏格拉底提出,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一过,与其说这是一种能力,毋宁说这是一种思考习惯。如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如何评估没有道理的假设并有所应对?也就是说,要通过牛虻(激活对方)、灵*助产士(唤醒对方)、电鳗(阻止思维懒惰)三重思维启发技术,不断让人追问自己自以为正确的前提,进而催生出真理和思想。思考就是一个人不断与自己展开对话,省察自我,保持道德的完整性。

(二)交流思想的能力

这是表达自己并被他人理解的能力。人文教育是人的理性的教育,人的理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与他人交谈、对话、说理、沟通的意愿和能力。在这方面,有几个要点:

1、要想清楚地表达,就要有清晰的思想。很多时候表达得不清楚,是因为思考得不清楚。自以为思考到位了,其实一说出来就知道自己的思考还远远不够。有些人虽然表达很有条理,但见解很是乏味,这也是思想平庸的表现。

2、思考是与自己交流,表达是与别人交流。即便你想的很清楚了,也要做到以合适的方式传达给对方。这不仅仅是交流技能的问题。哈贝马斯曾分析,有效的交流,离不开真实性、真诚性、正当性三个条件。有效交流由此包括清晰的思考、简洁有力的表达技巧、坦诚等道德品质。对话中,人格特征通过个性化的语调和加重语气,通过敏捷的反应,甚至通过不经意的羞涩感都可以得到传递。对话的本质特点是自然而然、互动和彼此激发。

3、修辞有好有坏,按照柏拉图的《斐德诺》中的说法,如果修辞的背后,没有真理的支撑,就是肮脏败坏的,真正的可耻,不仅是说的写的不美,而且还是可耻和低劣地说和写。“言辞的作用恰恰在于引导灵*”。正是因为忽视了苏格拉底的警示,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巧言令色、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无原则无底线无操守的假教师、伪文人、智术士等大行其道。

4、交流具有分享的意义。不仅包括表达,还包括倾听的能力。不仅包括与当代,也包括与过去对话的能力。交流能力差的人,很难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在阅读经典时,也往往喜欢六经注我,主观臆断,断章取义,结果是很难从交流中取得进步;

5、民主社会,交流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交流依靠说服而不是暴力。交流失败意味着民主进程的失败。学科知识、网络技术等进步,不一定成为交流的管道而是交流的障碍。这也是让我们重思言论自由的机会:言论自由的前提,必须是承认价值观念之间的根本分歧,我们不需要就实质性的取得一致意见,但可以依照正当优先于善的交流逻辑,遵守公共说理的规则。比如,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尊重他人观点,时时反躬自省。用徐贲先生的说法,总之,要在交流中培养对知识的好奇,健康的怀疑和开放的思想;了解人类知识的多样性和不同运用,以及知识的整体性。

(三)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

这是如何把全部思想运用于经验领域的能力。所谓知识巨人,行动矮子,有时就是缺乏判断的代名词。教育的目标是提升那种将普遍规则运用到具体的、转瞬即逝的新环境中的能力。洞察了善的哲学家必须回到洞穴,在影子间为自己引路。这恰好是很难教给学生的。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需要一种很独特的能力,需要我们称之为洞察力或判断力的技能。一方面,沉陷于事实很难窥其究竟。我们的观点应该经得起时空距离的考验。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打破当下强加于人的心智之上的束缚,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纷繁表象引导至背后的事物。另一方面,抽象的原则本身是无意义的,除非它们与经验具有某种联系。眼高手低不行,要学会如何把思想转化为行动。判断是综合的,包括对人、事、时代、环境的某种直觉或嗅觉,但背后一定有理性和经验的支撑。人文通识教育之所以能够有助于培养判断力,恰好是因为那些经典的作家,往往都是对所处时代及其人性乃至于整个人类文明走向,都有着卓越的见识和判断的人。如果能够认真追寻其思考和论述的脉络,人的内功和判断力自然会逐渐提升。对于判断这种往往需要综合积累而很难言说的默会智慧,我也不再多言,姑且引述两个具有卓越判断力的人的论述。一个是美国 的法官兼法学家卡多佐,他在《司法过程的性质》中说,司法判断的过程是一种模糊而非精确的过程,法官“必须将他所拥有的成分,他的哲学、他的逻辑、他的类比、他的历史、他的习惯、他的权利感以及所有其他成分加以平衡,在这里加一点,在那里减一点,他必须尽可能明智地决定哪些因素将其决定性作用”。第二个是*治哲学家阿伦特的看法,她认为,为了做出正确地判断,必须依赖于人的想象力、站在他者立场同情思考而扩展心智的能力以及身处人类共同体的感觉。判断没有恒常的通行标准,是一种实践理性和智慧,知晓轻重缓急的权衡。判断依赖于人的境况,但绝不是相对主义、怀疑主义或虚无主义,背后的支撑是追随自己的思考,内外一致性,是人主动完成公共担当的人格化过程。判断的正确性取决于我们愿意和谁在一起,我们对同伴的选择;取决于我们怀着公共责任而对世界的爱;取决于我们因为不愿与自我矛盾,不愿与世界矛盾而进行的省察。

(四)辨别价值的能力

1、这是一个价值多元,众声喧哗的时代。通识教育既然是为了在分裂的时代捍卫共同性的东西,所以对于凝聚社会和支撑文明的价值的重视,理所当然。因为只有善的知识,才能把人引向善。在这里,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指出,道德就应该是纯粹的,是内在伦理的呼唤,具有崇高的义务性。要努力恢复古典时代的统一性和人格完整性:知识即道德,信心即行为,认知即行动,原则即实践。虽然这是开放社会,需要开放心灵。但是,不能开放到什么都不信,认为信仰是愚蠢的。没有信仰的开放性会导致 的狂想主义。为了保持开放心灵的质量,适度的信念是必要的。如果宽容不会变成虚无主义,如果信念不会变成教条主义,如果批评不会变成玩世不恭的犬儒主义,那么,每一种心智品质对于其他心智品质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2、价值有多种,包括:

1)关于品格的价值:公平、勇气、节制、慈悲等;

2)智识方面的价值:对真理的热爱,对各种学术成就的尊重,对他人观点的宽容;

3)审美上的价值,如高雅的品味和对美的鉴赏力,以及对于真善美之间如何冲突又如何统一的洞察。一个人需要具备一个起码的分辨力,那就是不但要对不同种类的价值有清楚的意识,而且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所理解,这其中包括对目的和手段的相对重要性和相互依赖性的认识。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授有关价值的知识,而且还要致力于价值本身的思辨,将理想内化于行为、感情和思想。这些不同价值,或许是被人们真正理解过的价值,或许是来自舆论的、因而与自我体验无关的价值。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区分,是重要能力。通识教育虽然要维护核心价值和道德教养,但更注重用什么方法来认识道德价值。价值植根于事实,人类的理想无论如何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自由的社会既珍视宽容又珍视信念。要有智性的谦卑,因为明智的人也犯过很多错误,不能迎接批评和不满挑战的信念很快就会变得迟钝、积习难返,乃至消亡。所以,通过通识教育沐浴而坚定持守某种价值观的人,不会是教条的、偏狭的,排他的,而是宽和的,谦逊的,达观的。

通过以上四种能力的培养,关于什么是好人、好公民和自由人的形象,从中浮现出来。所谓好人,是苏格拉底意义上的,不断与自我展开对话,活出伦理的同一性。即便遭遇世界的摧残和 ,反而成全自我的完整和完满;好人因而是内在的完整、泰然自若、坚定,归根到底源于某种完满的人生哲学。中国儒家也是崇尚好人理想的,《*原》中,关学儒者朱先生给黑娃的寄语,就是“学为好人”,侧重于人的内省和内圣的层面。所谓自由人,不是逍遥游意义上的,把人同社会分离开来是错误的。自由社会的理想包含双重价值,一是自由的价值,一是社会的价值。民主不是消极自由,而是为了共同的美好而友爱和合作。民主制是自由和忠诚的混合体,它们既互相牵制,又互相加强。从更高的层面,自由人,是“因真理得自由”的意义上的,相信美好的事物永存,顺服灵*之善的 秩序,从而仰望星空,抵制诱惑,追求卓越与崇高,不断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奇妙和可能。所谓好公民,则是公共生活意义上的,尊重理性与常识,释放善意与温情。公民无小事,在社群生活中自觉训练审慎与智慧的技艺,具备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培养自治与爱的精神。完善的人格,应该是好人、自由人和好公民三者的结合。这样的人格,将具备正义、勇敢、节制的美德,不盲从意见,而追求真知灼见;不恣意妄为,而奉行知行合一。总之,面对价值观的分裂,各种*治、文化和信仰的冲突,也唯有这样的人格,才可能担负起自己的言论和行动的后果,从而在让社会变得更宽广更深邃的同时,也变得更美好更和谐。从通识教育的角度,人的人格不能被分解为几个独立的部分或品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整全的人(thewholeman)。人性的完整不是除前面分析的四种能力之外的第五种品质,而是与它们相一致的,并且也是它们的结果。

◎部分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洪果这是谌洪果老师有关人文通识教育系统思考的七篇文章系列。

谌洪果:知无知创始人

自由写作

独立写作

民间写作

欢迎打赏

往期文章回顾

1.教育:从博雅之士到通识之才

谌洪果人文通识思考(1)

2.通识教育是共同核心价值的教育

谌洪果人文通识思考(2)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pz/10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