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钓石斑,你都钓过哪几种

东星斑

体色鲜红,身上布满白色的幼细花点,形似天上的星星。肉质白嫩细腻,宴席上最常见的就是东星斑。

由于过度捕捞数量骤减,已被列为保护鱼类。

老虎斑

身体*色至浅褐色,以金*色最靓,有五块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纹垂直排列,全身布满密集的细小褐色斑点。

在斑纹上的斑点颜色较深,尾柄的后半部有黑色鞍形小斑纹,鱼皮厚,头腩丰满,多肉爽脆。

老鼠斑

又称驼背鲈,因为头长嘴尖,形状酷似老鼠而得名,身体扁平,为奶油色,黑色斑点布满全身。

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的礁石地区,能长到50厘米。

龙趸石斑

体褐色,幼鱼体侧具斑点及斜横带背鳍鳍棘部下方县1大黑斑。吻长而尖,侧线有孔鳞64~66个,尾鳍后缘圆形,暖永性底层鱼类。

栖息于底质相杂的海区,是石斑鱼类中个体 的种类,体长可达2米,体重达20O公斤,是优质食用鱼。

分布干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近海,我国见于南海。

青石斑

全体散橙色小点,体侧有5条暗色横带, 与第二条紧相邻,第三与第四条位于背鳍鳍条部与臀鳍鳍条部之间,第五条位于尾柄上。

背鳍鳍条部及尾鳍边缘*色,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一般体长~毫米,喜栖于岩礁底质海区,为广东沿海习经济种类。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只见于南海。

蜂巢石斑

体浅褐色,密被深褐色蜂巢状斑点,腹部斑点间隙较背部为宽。各鳍均具与体色斑点一致的斑点,背鳍具11鳍棘15~17鳍条,尾鳍后缘圆形,为暖水性小型石斑鱼类。

体长70~毫米,是珊瑚礁盘内最常见的鱼类,也是手钓渔获物的最多种,肉质鲜美。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浅水海域,我国见于南海。

云纹石斑、草斑

体侧有6条暗棕色斑带,除 与第二带斜向头部外,其余各带皆自背方伸向腹缘,各带下方多分叉,体侧和各鳍上均无斑点。

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喜栖于岩礁底质海区一般体长~毫米,为广东沿海习见经济种类。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宝石石斑

体侧无纵带与横带,体部以及除胸鳍外的各鳍上满布宝石状斑点。胸鳍上具赤色条斑,尾鳍浅凹形,边缘呈白色。

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底质海区,体长一般为~毫米,为广档沿海习见经济种类。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式部,我国仅产于南海。

六带石斑

全体棕色,体侧有6条褐色横带,各带排列整齐,带宽大于带问隙。背鳍鳍条部、尾鳍和臀鳍上有不规则斑点。

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一般体长75~毫米,在砂砾底质海区渔获较多。

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我国只见于南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fb/8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