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营第一次作业于大自然生命和我们自己

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d/201215/8498233.html
"昨天发布共学营 封信:关于大自然、生命和我们自己,并在群内分享观看的纪录片和文本,今天昱美学堂

青少年寒假线上通识营“纪录片中看世界”正式开营,并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同学的作业反馈,集合在一起分享给大家。" 次课记录片推荐:关于大自然、生命和我们自己共读文本《鳗鱼的旅行》

本次共学材料选自瑞典作家帕特里克·斯文松的杰作《鳗鱼的旅行》,本书用诗意准确的文笔,讲述鳗鱼这种神奇生物的同时,传递了作者对生命目标与意义的探索。

作业:请大家至少完整读完 章,并画出鳗鱼生命的四个阶段思维导图。

鳗鱼(生命的四个阶段)

鳗鱼的出生是这样的:它发生于大西洋西北部一片叫马尾藻海的海域,那是一个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非常适合鳗鱼出生的地方。马尾藻海实际上不是一片有明确界线的水域,而是一片海中之海。要说清楚它起止于何处并不容易,因为不能用平常的尺度来衡量它。它位于古巴和巴哈马群岛略往东北一点、北美海岸以东,不过它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马尾藻海就像梦境一样:你无法确切地说出你何时进入,又何时走出它。你只知道,自己曾经去过那里。

这种善变性是因为马尾藻海是一片没有陆地边界的海洋,它只是由四股强大的海流围起来的。西边是赋予生命的墨西哥湾暖流,北边是其支流北大西洋暖流,东边是加那利寒流,南边是北赤道暖流。多万平方公里的马尾藻海就像在由海流封闭起来的圆圈里打转的一个温暖又缓慢的漩涡。进入这片海域的东西,要想出去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这里的水是深蓝色的,很清,在某些地方有近0米深海面上覆盖着黏糊糊的褐藻,仿佛巨大的地毯。这些褐藻叫作马尾藻,这片海也因此得名。长达几千米的厚厚的海藻组成的网覆盖在水面上,给大量生物带来了生机,对它们形成了保护。这些生物有小型的无脊椎动物、鱼类和海蜇、海龟、虾和螃蟹。海底深处还长着其他种类的海草和植物。一大群生物生活在黑暗中,仿佛黑夜里的一片森林。

就是在这里,欧洲鳗鱼一一拉丁语学名Anguillaanguillaー出生了。春天,那些性成熟的鳗鱼在这里嬉戏,产卵并让其受精。在海洋深处的黑暗的保护下,这里出现了一种类似蠕虫的小生物,它有小小的脑袋、视力很差的眼睛。它被叫作鳗鱼的柳叶状幼体,有着一个像柳树叶子的扁平身体,基本上是透明的,仅有几毫米长。这是鳗鱼生命的 个阶段。

这些透明的“柳树叶子”立刻开始了它们的旅行。它们跟随着墨西哥湾暖流,在大西洋里穿越几千公里,朝着欧洲海岸的方向行进。这是一场耗时可能长达3年的旅行,在此期间幼虫一毫米一毫米地缓慢生长,就像个慢慢鼓起来的气泡。经过了这段漫长的时间,当它们终于抵达欧洲海岸时,它们完成了 次变,变成了玻璃鳗。这是鳗鱼生命的第二个阶段。

就像它们之前柳叶状的本体一样,玻璃鳗也是几乎完全透明的生物,身长六七厘米,细细的,扭来扭去。它全身透明,仿佛颜色和罪恶都还没有在它们的身体里获得一席之地。海洋生物学家、作家蕾切尔?卡森写道,它们看起来就像“细细的玻璃棒比一根手指短一些”。它们很脆弱,似平缺少保护,被一些人比如巴斯克人视为美味。

玻璃鳗抵达欧洲海岸后,大部分都会往河流上游游去,迅速地适应在淡水中的生活。就是在这里,鳗鱼完成了又一次蜕变,变成了*鳗。它们的身体长成了蛇形,肌肉发达。眼睛很小,有一个突出的暗色中心。颌骨变得宽而有力。鳃孔很小,几乎完全被隐藏起来了。整个腹部和背部都长着细细的、柔软的鳍。皮肤出现了深浅不一的棕色、*色和灰色色泽,上面覆盖着片,片极为细小柔软,甚至都无法被看到和触摸到,仿佛是一层想象出来的铠甲。玻璃鳗身上柔软和脆弱的地方,在*鳗身上都变得强壮而坚韧。这是鳗鱼生命的第三个阶段。

*鳗顺流而上游进江河溪流,它们可以穿过最浅、最杂草?生的水域,也可以穿过最汹涌的急流。它们可以穿行于混浊的内湖和平静的溪流,可以穿越狂野的河流和温暖的小池塘。需要的时候,它们还可以钻过沼泽和沟渠。外部的环境似乎无法阻挡它们,别无选择时,它们甚至可以游走在陆地上,游过湿润的灌木和草地,坚持若干小时,直到抵达新的水域。如此看来,鳗鱼是一种超越了鱼类自身条件的鱼。它们可能都意识不到自己是鱼。

它们可以游成千上万公里,不知疲倦,一路上经历各种各样的状况,直到有一天,它们突然觉得找到了自己的家。它们对这个家并没有太多的要求,这是一个需要它们去适应、忍受和了解的环境条小溪或一个内湖,有着混浊的底, 有一些它们可以藏身的石头或洞穴,并且要有充足的食物。而它们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家,就会待在那里,年复一年,通常只在一个半径几百米的范围内活动。如果因为外力被冲到其他地方,只要情况允许,它们就会立刻返回自己所选择的住处。那些在实验中被捕获的鳗鱼被装上无线电发射器后,在距捕获地几公里远的地方被放生,可一两周之内它们就会准确地回到它们最初被捕获的地方。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它们是如何找回家的。

*鳗是一种独行的生物。在其生命的活跃期,它们通常都是独自生活的,任由流转的四季指引其活动。天冷的时候,它们可以长时间一动不动地躺在水底的淤泥里,完全处于消极状态。它们会不时被其他鳗鱼缠住,仿佛一个杂乱的线团。它们主要在夜间捕食。*昏时分,它们从水底的沉淀物中游出来,开始觅食。只要是弄得到的东西它们都吃:蠕虫、毛毛虫、青蛙、蜗牛、昆虫、小龙虾、鱼。有机会的话,它们也吃老鼠和维鸟。它们还是食腐者,吃动物的尸体。

就这样,鳗鱼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以这种*褐色的形体生活着,时而活跃时而消极。除了每日寻找食物或藏身处,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仿佛生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等待,仿佛生命的意义将出现于等待的间歇,或者抽象的未来。除了忍耐,别无其他实现之途。

这是一段漫长的生命旅途。一条幸运地避开了疾病和灾难的鰻鱼,可以在同一个地方一直活到50岁。有一些被关养的瑞典鳗,可以活到80多岁。据传,有的鰻鱼寿命超过岁。如果鳗鱼不去考虑摆在它们面前的生存目的,即繁殖后代,它们似乎可以想活多久就活多久。仿佛它们能够永远这样等下去。

然而,在它们生命的某个时间,通常是15岁到30岁之间,野生鳗鱼会决定进行繁殖。这个决定从何而来,我们恐怕无从知晓,但是当这一时刻到来时,鳗鱼那处于等待中的生活就会突然结束,它们的生命有了完全不同的性质。它们开始朝大海游去。与此同时,它们将完成 一次蜕变。它们表皮上那层暗淡模糊的*褐色将消失,色泽将变得更加鲜艳清晰,背部将变成黑色,身体两侧变成银色,带有清晰的线条。这突如其来的目的性仿佛给它们的整个生命都做上了记号。*鳗变成了银鳗。这是鳗鱼生命的第四个阶段。

当秋天带着它那具有保护性的灰暗色调到来时,银鳗游进了大西洋,并继续游向马尾藻海。仿佛经过有意识的选择,它们的身体完全适应了这场旅行的所有状况。首先,鳗鱼的生殖器官发育了。鳍变得更长且更有力,使它们能够游得更快。眼睛变得更大,成了蓝色,使它们能够在黑暗的大海深处看得更清楚。消化系统完全停止了运转,胃被溶解掉了,它们所需的能量都从脂肪储备中获得。体内满是鱼卵或鱼精。任何外在的干扰都无法让它们偏离既定的目标。

它们每天要游近50公里,有时候位于海平面之下上千米的深处。这是一趟人类仍然知之甚少的旅行。它们也许会在半年内完成,也许会在半路上停留过冬。人们已经确认,一种被关养的银鳗不吃任何东西可以活4年之久。

这是一场苦行僧式的漫长旅行,引导这场旅行的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目的,事关存在的意义。但一旦来到马尾藻海,鳗鱼就再次找到了自己的家。那些鱼卵在摇曳的厚厚的海藻下面受精。这样鳗鱼的目的便达成了,它们的故事结束了,它们便死去了。

第四章凝视鳗鱼的眼睛(我与鳗鱼结缘的开始)

爸爸喜欢钓鳗鱼有很多原因,我不知道他把哪一个放在首位。

但不管怎样,我知道他喜欢去那条小溪旁,置身于那种有魔力的、杂草丛生的环境,那里有静静流淌的溪流,还有柳树和蝙蝠。他父母家就在几百米之外。那是一个带有住宅和马厩的农庄,院子外有一条窄窄的碎石路沿着平缓的斜坡而下,通往小溪。爸爸自孩提时代起就在那里奔跑,去钓鱼或游泳。这条小溪仿佛构成了他的世界的外在边界。他在水边高高的草丛里钻来钻去抓老鼠,把活老鼠塞进裤子口袋里带回家,然后在院子里用它们练习打弹弓。冬天他在结冰的水面上溜冰。夏天,他跪在田野里拔甜菜或挖土豆,这时他可以听到急流的声音。

这条小溪代表他最初的起点,是他熟悉、亲近并且不断回去的地方。而在那隐秘的溪底活动、偶尔现身的鳗鱼代表的则是另外一种东西。它们更像是一种提醒:关于鳗鱼或者人类,关于我们从何而来、要去何处,我们所知的是如此之少。

我还知道爸爸喜欢吃鳗鱼。

夏天,当我们的来很多鳗鱼时,他可以一周吃上好几天。他通常会把鳗鱼跟土豆用熔化的*油煎着吃。妈妈负责做饭,她把去了皮并洗净的鰻鱼切成10厘米长的鱼段,裹上面包屑,加点盐和胡根,用*油来煎。我喜欢看她痕鳗鱼。每次当她把鱼放到热铁板上时,都会发生一种看起来不太真实的景象一鳗鱼段在动。当它们被烫到后,仿佛痉李般跳一跳的,仿佛这些鱼段仍有生命。

我站在一旁,惊讶地看着这个场景。一个身体刚刚还活着但现在已经死了,甚至被切成了一段一段的,可它仍然在动!如果死亡意味着静止,那我们是否真的可以说这条鳗鱼已经死了?

如果死亡带走了我们感知的能力,那这条鳗鱼如何还能感觉到铁板上的热度?心脏不再跳动了,但它身上仍然存在某种生命。我想知道生命与死亡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后来我在某处读到,章鱼的触角上有大量的神经末梢。其触角上集中的神经细胞实际上要比大脑里的多。此外每一个触角都构成一个神经中枢,独立于头部的中央大脑。这好比它在每一个触角的顶端都有一个小而自主的大脑。也就是说,触角可以自己行动。

一只章鱼既可以用触角进行感知,也可以用触角尝味道有些种类的章鱼触角上甚至有感光的神经细胞,使得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用触角去看。不过还不止这些:当你切下章鱼的一根触角,这根触角不仅能继续活动,还能像一个几乎完全独立的生物那样活动。我们可以扔一块食物给这根触角,它会抓住食物试图把它送到那个已经不再跟它连接的头部的位置。

我在鳗鱼身上看到了相似的行为。我曾切下一条鳗鱼的头,看着它身子的其余部分游走,仿佛在试图拯救自己。我看着它在无头的状态下继续活动了好几分钟。对鳗鱼来说,死亡似乎是相对的。

我自己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吃鳗鱼。这并不是因为我同情它们,而是因为我不喜欢吃鳗鱼。那种肥腻的、有点腥的味道让我感到恶心。但是爸爸爱吃鳗鱼。他用手拿着吃,把骨头啃干净,舔手指上的油脂。“真是肥美啊。”他说。但是用斯科讷话说出来更像是“该死的”。他除了煎着吃,还会煮着吃。也是切成同样长的一段一段,放进一锅盐水里和多香果、 叶一起煮。鳗鱼肉变成了全白色,看起来油亮亮的。比起煎鳗鱼,我更不喜欢煮鳗鱼。

但是我很愿意帮爸爸照看我们抓住的鳗鱼。清早当我们从溪边回到家时,我们把鳗鱼装在盛着溪水的黑色水桶里。我们往另个更大的桶里装满清水,把鳗鱼倒过去。然后它们要在那里待上几小时,有时候是一整天。中间某个时候,我们会给水桶换水。

我经常会出去看它们。妈妈的工作是帮人看孩子,房子里全是小孩,我经常带其他孩子去放着水桶的车库里玩。我用手戳那些鳗鱼,试图让它们游动起来。我演示怎么抓它们,用食指和中指夹住鰻鱼的身体两侧,大拇指像钩子一样卡住下面。我把鳗鱼拎起来,让它们在空中蜷缩、扭动。它们在水桶里可以一动不动,就像死了或瘫了一样。可是当我把它们拎起来的时候,它们突然有了一股狂暴的力量,缠住我的胳膊。我身上散发出一种鰻鱼黏液干了的臭味。我从不让其他孩子动鳗鱼。

到了晚上,我们开始杀鳗鱼。

这是一出残酷的场面。爸爸抓起鳗鱼,将它摁在一张桌子上,拿出剖鱼刀,把锋利的刀尖直接扎进鰻鱼头部。鳗鱼快速地抽搐扭动,身体蜷缩,仿佛整个身体是一大块肌肉。等它稍微平静下来后,爸爸把刀抽出来,把鳗鱼放到一块近1米长的木板上。他用一根约12厘米长的钉子将鰻鱼的头固定在木板上,使得它像被挂在十字架上一样。然后他用刀扎进皮肤,沿着鳗鱼头部以下的身体切开一道口子。

“我们来把它的睡衣脱掉。”爸爸说着,递给我一把钳子。我夹住皮肤的豁口,唰的一下把鳗鱼皮剥了下来。里面蓝莹莹的像一件小孩的睡衣。有时,鳗鱼的身体仍会轻缓地摆动着。我们打开鳗鱼的身体,将内脏清理干净,把头切下来,然后鳗鱼就杀好了。如果鳗鱼很大,我们就会去称一下,不过它们基本上总是差不多大小,在半公斤到一公斤之间。它们可能在肥瘦程度和颜色上略有差异,有些颜色偏白一点,另外一些是更为暗沉的*褐色。但大体上它们都非常相似。在我们钓鳗鱼的这么多年里,从来没有钓到过一公斤以上的鳗鱼。我们自然把这种大小的视为鳗鱼中的巨人,不过我们也知道,存在近两公斤的鰻鱼。爸爸的梦想就是能钓到那样大的鱼。他在报纸上读到过一篇关于一个业余钓鱼人变成一个钓大鰻鱼的专家的报道。

“他能在溪边一连坐上整整三天,”爸爸说,“三天三夜,他只是坐在那里等。他可能坐了三天,但什么都没发生,然后突然鱼就上钩了。一条接近两公斤的鰻鱼!“耐心显然是首要条件,你必须舍得把时间花在鰻鱼上面。我们把这个理解为一种交易。

我们也试过其他鱼饵。

我们把冻虾挂在鱼钩上,也试过肥硕的蛞蝓和甲虫,效果都不是特别好。有一回我们在溪边的草丛里发现一只死青蛙,它肥硕光滑,可能是我们不小心踩死的。爸爸把它挂到鱼钩上,再将鱼钩扔进溪水中,然而到了第二天早晨青蛙不见了,鱼钩空了。

我们重新用起了蚯蚓。我们不断在诱饵上下功夫,觉得终有一天一条大鳗鱼会出现的。直到今天它也没有出现,这件事只是让鳗鱼继续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谜。

我认为也正是因为如此,爸爸才成为一个钓鰻鱼的爱好者。

他给我讲玻璃鳗、*鰻和银鰻的故事,讲它们是如何改变形状的,讲那些活得比人还久的鳗鱼,讲生活在狭窄黑暗的井里的鳗鱼。

他讲鳗鱼穿过大西洋回到出生地的漫长旅行,那是一个离我所认识的世界很远,甚至是我无法想象的地方。

他讲它们是怎样利用月亮一或者太阳一的活动进行导航的,讲每一条鰻鱼是如何出于某种不明原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它们是怎么能够如此确信这些事情的?它们对自己所选的路怎么能够如此在爸爸讲的马尾藻海的故事中,它就像是一个陌生的童话世界、或者世界尽头。

我眼前浮现出一望无际的辽阔大海,突然变成了一片由海草组成的厚厚的地毯,海草丛中生机勃勃,鱼们互相缠绕着游来游去。它们死去,沉入海底,而与此同时,小小的透明的柳叶鳗游了上来,让自己被看不见的海流带走。每当我们抓住一条鳗鱼的时候,我都会凝视它的眼睛,想一瞥它曾经看见的那些东西。可它从不曾与我四目相接。

同学们依据以上文本画出鳗鱼生命的四个阶段思维导图同学们投票选出主题记录片观看以下是部分同学的观后感徐宇澄

初二

今天看了《鳗鱼的旅行》、《地球脉动》、《植物王国》的部分片断。这些里面,《地球脉动》是我之前看过了的,但是同时和《植物王国》、《鳗鱼的旅行》结合在一起,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动植物的生存到头来还是为了让它们的基因传给它们的后代,其中,随着变异产生新的、不同的后代,又可能在漫长的进化长河中成为新的物种。

但是,虽然整个自然都在漫长的进化历程的影响下精妙地运转着,可组成自然各个部分的生物,却鲜有一个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这个循环中起到的作用。鲜有一个物种,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走出单纯的自然智慧。

虽然我们平时惊讶地感叹着自然万物中运行的规律,赞叹着奇妙的自然智慧,但是人类仍迈出了值得整个自然中所有生物羡慕的一步。近几个世纪,人类已经把目光投往了遥远的深空,虽然人类肯定不是 有智慧的物种,但是从目前的整个地球生态上来说,人类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蜕变的产物。

数代人的探索,使我们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领域,仿佛整个进化过程所结出来的一枚果实。走到这一步后,我们也已经失去了曾经的自然智慧。

一只飞过沙漠的蝙蝠,它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吃下的仙人掌果实中,那些种子是仙人掌的后代,而自己的行为是在帮助它们漫延,而人类,却早早地意识到,自己吃下去的果实中的种子,也依赖于自己帮助它们种族繁衍。而我们创造出来了什么呢?无籽西瓜、无籽萄萄。(香蕉之前都是有籽的,虽然香蕉现在这样也能繁植。)水果之所以变得甜美,是为了让动物把它的种子传播出去,帮助它们繁衍,而人类却让这些水果的生存失去了最本质的目标。

鳗鱼一生,跨越万里,却不知道停留下来看一下风景,而在人类社会中,不知多少人,宁愿宅在家里,一点也不想出去,可能就连鳗鱼看的风景都比他们更多。当人们不止是为了繁殖而跋山涉水后,一些人仍愿意跋山涉水,一些人却不愿意走出家门一步,还不如学鳗鱼去相亲呢。

羱羊的幼崽在结伴奔逃、躲避赤狐捕食的同时,自然没有意识到,随着这种捕食所进行的优胜劣汰。人们意识到了,随着捕食和竞争对基因的筛选,却产生了诸如希特勒一类以消灭劣等基因为由、展开民族大屠杀的人,在如今的人类社会,竞争更是变成了一种毫无理由的事物,一些人甚至不再像动物那样,至少盼着自己的亲族能幸存而做出利他行为,而是多出来了争遗产一类事件、兄弟姐妹间反目为仇的愚蠢行为。有的时候,人类对旧的自然法则的探寻和所谓超越,反而带来了在其它生物身上从未出现过的巨大缺陷。

在我们离开旧的自然法则后,若不为了更多生存外的事物,探寻出我们想要的一生,而只是想着赚钱,一辈子碌碌无为,所谓的心智脱离自然,就远比那些在自然规则中生存的物种差上不止一个等级,因为哪怕只是完全生存在自然法则之中,这些物种自身就算作为轮回平衡的一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而我们如果是不按规则来,就走出了一条毫无意义的道路。甚至,不止是毫无意义,在我们的生命中,如果只是 了其他的生命、他人的心灵,而没有过自己的追求,没有自己的探索与努力,那就是自然界的“不可降解垃圾”。

李宇菲

初二《行星地球-山脉》纪录片观后感山脉一集的众多动物中,一场惊心动魄的捕猎,最令我印象深刻。一组长焦镜头穿透闷热的空气,在漫漫*沙中看初生的羚羊在崖壁上行走,弱小的蹄子从山崖上踏下石砾尘沙,紧张的音乐伴着如雨点般落下的蹄声让屏幕前我们的呼吸也急促起来。我们不自觉地为羚羊捏了一把汗,暗暗埋怨赤狐的野蛮。只是当画面一转,给了绝望的赤狐一镜特写时,我猛然看见它下垂的肚皮。狐狸又有错吗?错在生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无人知道在冰冷的镜头背后,狐狸是否也有一窝嗷嗷待哺的孩子。几只羚羊的幸运或许就是一窝小狐狸又一日饥饿的不幸。为了生存而竭尽全力,这就是生命啊!在讲述雪豹的故事前,一段关于大自然的描述也尤为深刻,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寻找着自己与大自然之间的平衡。感谢BBC的摄影师和制作团队们,深入无人区数年,在地球最恶劣的环境下,为我们记录生命的真实影像。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丽与奇妙之后,我们更加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在愈发紧迫的环境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拯救地球。我们拯救的是地球吗?那个历史在地球的历史面前只是过眼云烟,我们只是在拯救我们自己。郭晓云老师点评:

李宇菲好棒,文笔优美自不必说,更棒的是客观的立场,不仅看到羚羊,还看到狐狸的求生权利,文末的观点一针见血,穿透了人类真实的内心!推荐书籍限时全网至低价|慕昌老师推荐《DK植物大百科》

共学的第二次作业已发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fb/68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