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颡鱼的分类与识别
*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名特优养殖品种之一。根据相关资料,年全国*颡鱼养殖产量达48万吨,占全国淡水养殖鱼类总产量的1.65%,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蛋白。
*颡鱼为杂食性底栖鱼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颡鱼适应能力较强,分布广泛,野外调查经常能见到它。根据《中国淡水鱼类检索》(朱松泉,),*颡鱼属隶属于硬骨鱼纲、鲇形目、鲿科,常见的种类有*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中间*颡鱼(Pelteobagrusintermedius)、长须*颡鱼(Pelteobagruseupogon)、瓦氏*颡鱼(Pelteobagrusvachelli)、光泽*颡鱼(Pelteobaggrusnitidus)。
*颡鱼属鱼类分类特征表
物种
一级分类
二级分类
三级分类
*颡鱼
胸鳍硬刺前后都有锯齿
背鳍前距大于体长的1/3
体侧2纵和2横*色细纹
中间*颡鱼
体侧仅2暗色斑块
长须*颡鱼
背鳍前距小于体长的1/3
瓦氏*颡鱼
胸鳍硬刺仅后缘有锯齿
须长,上颌须后伸过胸鳍起点
光泽*颡鱼
须短,上颌须后伸不达胸鳍起点
01*颡鱼学名Pelteobagrusfulvidraco形态描述:上颌须长,末端达到或超过胸鳍基部。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比背鳍刺长,前、后缘均具锯齿。脂鳍较短。臀鳍条21—25。尾鳍分叉,鼻须一半为白色另一半为黑色。
生物学描述: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营底栖生活。白天潜伏于水底层,夜间活动。杂食,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
分布:分布较广,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02中间*颡鱼学名Pelteobagrusintermedius形态描述:须很细弱,颌须多数不达胸鳍基部;外侧颏须长于内侧颏须,后伸可达腮孔头较大。吻部背视略圆,口大,下位,弧形。颌齿与腭齿均细尖,绒毛状,形成带状。
生物学描述:在江河、湖泊中,尤以江河中为多,营底栖生活。食昆虫、小虾、软体动物和小鱼等。
分布:分布于珠江水系、海南岛。
03长须*颡鱼学名Pelteobagruseupogon形态描述: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中部。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脂鳍短。臀鳍条21—23。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
生物学描述:为江河、湖泊中常见鱼类,尤以长江中、下游湖泊为多,营底栖生活。食昆虫、小虾、软体动物和小鱼等。个体不大。
分布:分布于长江水系。
04瓦氏*颡鱼学名Pelteobagrusvachelli形态描述: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有锯齿。腹鳍末端达臀鳍。脂鳍基部稍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1—25。
生物学描述: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为多,底栖生活。主食昆虫幼虫及小虾。 个体2市斤左右。
分布: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
05光泽*颡鱼学名Pelteobaggrusnitidus形态描述:上颌须稍短,末端不达胸鳍基部。背鳍刺较胸鳍刺为长,后缘锯齿细弱。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带锯齿。胸鳍末端能达到臀鳍起点。脂鳍基部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2—25,尾鳍深分叉。
生物学描述:江湖中、下层生活,食水生昆虫和小虾,4—5月在近岸浅水区产卵。生殖时,雄鱼在水底掘成锅底形圆穴,上面覆盖水草,雌鱼产卵于穴中,雄鱼守候穴旁保护鱼卵发育。
分布:分布于长江水系。
(注:以上图片来自外业调查实物拍摄或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逍遥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