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选择题
1.O2和CO2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属于
①单纯扩散②易化扩散③主动转运④出胞和入胞
2.细胞在安静时,K+由膜内移向膜外,是通过
①单纯扩散②易化扩散③主动转运④出胞作用
3.正常细胞膜内的K+浓度约为膜外K+浓度的
①12倍②30倍③50倍④70倍
4.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①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②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③Na+、K+易化扩散的结果④膜上Na+-K+泵的主动转运作用
5.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①阈电位数值②RP数值③肌肉收缩力量④刺激阈值
6.下列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逆浓度差将Na+从细胞膜内移出膜外②顺浓度差将K+从细胞膜内移出膜外
③建立和维持K+、Na+在膜内外的势能贮备
④可以阻止水分子进入细胞内,从而维持了细胞正常的体积、形态和功能
7.可兴奋组织的强度-时间曲线上任何一点表示一个
①强度阈值②时间阈值③时值④具有一定强度和时间特性的阈刺激
8.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刺激而兴奋时,其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是:
①相对不应期- 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② 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③ 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④ 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9.细胞对刺激发生兴奋的 频率决定于
①兴奋性变化的超常期②兴奋性变化的相对不应期
③兴奋性变化的 不应期④动作电位的总时程
10.当细胞的 不应期为2.0ms时,理论上该细胞每秒钟所能产生的动作电位次数不可能超过
①次②次③次④0次
11.以下关于静息电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①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一种稳定的电位差
②在静息电位条件下,膜处于极化状态
③静息电位是由K+内流而形成④静息电位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
12.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
①Na+内流②K+外流③Ca2+内流④Cl-内流
13.RP的数值相当于
①ENa②EK③ENa与EK之和④ENa与EK之差
14.人工地增大神经细胞浸浴液中的K+浓度,其RP 值将
①增大②减小③不变④先增大后减小
15.神经纤维AP上升支的形成是由于
①Na+内流②Ca2+内流③Cl-内流④K+外流
16.人工地减小神经细胞浸浴液中的Na+浓度,则其AP的超射值将
①增大②减小③不变④先增大后减小
17.神经细胞AP的幅度接近于
①EK②ENa③RP 值与ENa之和④RP 值与ENa之差
18.神经细胞AP的超射部分约等于
①EK②ENa③EK与ENa之和④EK与ENa之差
19.细胞膜外的正电位和膜内的负电位均减小,即RP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
①极化②去极化③复极化④超极化
20.细胞膜两侧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完全变为外负内正的状态称为
①极化②超极化③反极化④复极化
21.用直流电(膜外电极)刺激神经纤维,通电时兴奋发生在
①阳极下方②阴极下方③阳极与阴极之间④阳极和阴极以外的地方
22.用细胞内电极以阈强度刺激神经纤维使之兴奋,则刺激电流的方向应是:
①内向②外向③内外向电流均可④内外向电流迅速交变
23.局部兴奋的产生是由于
①阈下刺激使细胞超极化②阈下刺激直接造成的膜内外电压降
③阈下刺激引起膜对K+通透性增大,K+外流的结果
④阈下强度的外向电流直接造成的电压降和膜自身轻度去极化二者叠加的结果
24.神经-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①肾上腺素②去甲肾上腺素③5-羟色胺④ 胆硷
25.终板电位的形成,主要地是由于
①K+外流②Cl-内流③Na+内流④Ca2+内流
26.神经-肌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①四 铵②六烃季铵③阿托品④美州箭*
27.人工地降低肌细胞浸浴液中的K+浓度,将使
①RP值减小②RP值增大③RP值先减小后增大④RP值不变,AP幅度减小
28.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物质是:
①Na+②K+③Ca2+④ 胆硷
29.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①肌原纤维②肌小节③肌丝④肌凝蛋白
30.安静时在体骨骼肌肌小节的长度约为:
①1.5~1.6μm②2.0~2.2μm③2.5~3.0μm④3.5~3.65μm
31.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
①前负荷②后负荷③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和④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差
32.肌肉收缩时,如后负荷越小,则
①收缩 达到的张力越大②开始出现缩短的时间越迟
③缩短的程度越小④缩短的速度越大
答案:
1.①2.②3.②4.④5.④6.②7.④8.④9.③10.③
11.③12.②13.②14.②15.①16.②17.③18.②19.②
20.③21.②22.②23.④24.④25.③26.④27.②28.③
29.②30.②31.①32.④
二、问答题
举例说明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
1.被动转运:物质顺浓度差或电位差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不须另外供能。
(1)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可由膜的高浓度侧直接扩散入低浓度侧。如O2,CO2。
(2)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或其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必须在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的“帮助”下才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异性高,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如葡萄糖。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具有一定特异性,可处于开放、关闭、失活的不同功能状态
电压依从式:通道的开闭取决于膜两侧电位差的改变。如Na+,K+,Ca2+。
化学依从式:通道的开闭取决于膜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
2.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的过程。如钠钾泵,钙泵,碘泵转运Na+,K+,Ca2+及I—。
3.入胞和出胞:细胞对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的转运。如细菌、异物、大分子蛋白质进入细胞,激素、神经递质、酶原等的分泌。
钠钾泵的化学本质,作用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化学本质:Na+-K+依赖式ATP酶。
特点:可被细胞外K+升高和细胞内Na+升高所激活;泵出Na+和泵入K+同时进行;排Na+摄K+的比例为3︰2
意义:造成细胞内高K+,是细胞进行许多代谢反应的必要条件。阻止细胞外Na+以及与之相伴的水进入细胞,维持细胞正常形态。所造成的细胞内外Na+、K+的不均衡分布是Na+-K+顺浓度差和电位差移动的基础,也是生物电现象产生的基础。
试述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通常为内负外正。
产生机制:前提:细胞膜内外离子的不均衡分布,静息状态时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形成机制: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膜内的K+浓度远远高于膜外)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是RP形成的基础。
K+平衡电位:当K+外移所建立的电场力足以对抗膜内外浓度差造成的K+外移时,K+的跨膜净移动为0,这样形成的膜内外电位差(内负外正)稳定在某一数值,即为K+平衡电位。静息电位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改变膜内外的K+浓度可改变RP的大小。
动作电位:细胞接受刺激而产生兴奋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出现快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倒转和复原的电位波动。
去极相:膜内负电位由-70~-90mV变为+30mV。
超射:零电位以上的部分。
复极相:由+30mV恢复到静息电位值。
锋电位: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很短,呈尖锋状。
后电位:在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以前,膜电位所经历的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
“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保持了它所固有的幅度和形状,不随刺激强度和传播距离而改变。
产生机制:前提:细胞内外K+、Na+分布不均衡以及兴奋时细胞膜对Na+、K+通透性的改变。上升支(去极相):膜受刺激后,对Na+通透性增大,Na+在浓度差及电位差的作用下内流,膜电位减小。到一定水平(阈电位)时,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Na+迅速内流。膜内负电位消失,继而出现正电位。当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Na+内流时,Na+的净通量为零,达到Na+平衡电位。
阈电位:能造成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下降支(复极相):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K+顺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外流。
后电位:膜电位恢复至静息电位前所经历的缓慢微小的电位波动。
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K+在膜外蓄积,使外流减慢
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钠泵作用
何谓兴奋,兴奋性?
兴奋: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而发生兴奋时,首先出现的反应是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兴奋性:细胞在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中是如何进行传导的?
局部电流的再刺激作用:已兴奋膜与相邻未兴奋膜之间形成的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膜并诱发AP,从而使细胞膜各部位相继产生AP。
有髓纤维:局部电流只能发生在相邻的朗飞结之间,跳跃式传导。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是什么?
一定的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强度:在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能使膜在RP基础上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
局部反应的特点是什么?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使受刺激膜局部出现较小的去极化
特性:(1)在阈下刺激范围内,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2)呈电紧张性扩布,即电位随距离增大迅速衰减
(3)无不应期,多个局部兴奋可以叠加,有空间性及时间性总和
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是如何变化的?
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简述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特点。
AP传至神经末梢→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以囊泡为单位释放~个囊泡的ACh(量子式释放,释放量与内流Ca2+量有关)→ACh扩散至后膜→与通道的α-亚单位结合→通道开放→膜对Na+(为主)、K+、Ca2+的通透性↑→终板去极化(终板电位)→电紧张扩布至邻近肌膜→肌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肌膜的AP。
特点:单向传递,时间延搁,化学性传递,Ach释放足量, 酯酶及时清除ACh,使接头传递保持1对1的关系。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肌肉的收缩型式与负荷之间的关系?
前负荷(肌肉初长度):肌肉收缩前加在肌肉收缩方向上的阻力或负荷。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遇到的阻力或负荷。
等长收缩:不出现肌肉长度变短而只有张力增加的收缩过程。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过程中肌肉缩短但没有张力的改变。
肌肉的收缩型式与刺激频率之间的关系?
单收缩,强直收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