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民未来穴居人类世时代的庇护所与赛博格

北京白癜风 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540736.html

《当代建筑》年1期收录了孟建民院士的 论文《未来穴居——人类世时代的庇护所与赛博格化的建筑》。文章回顾了“未来穴居”的创作思考历程,以“泛建筑学”的视角,通过跨学科信息的整合来突破当代语境下对建筑未来讨论的局限,同时思考生态环境、科技与人之间不稳定关系在未来的某种可能性。

未来穴居

FutureTroglodyteDwellings

建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穴居时代。狭义的建筑学就是研究如何盖房子,而广义的建筑学则是研究人类如何建构一整套物质生存空间体系。畅想未来,我们为未来的人类创造出了一个类原始却后未来的建筑——未来穴居。

以下为论文完整内容。

未来穴居

——人类世时代的庇护所与赛博格化的建筑

孟建民刘*易豫

摘要

科技的进步加剧着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掠取和对自身的改造,自然和人类都面临着颠覆性的改变。“未来穴居”是一次反思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和不确定性的思考实验。本文讨论了在未来环境与人都将改变的多维变量下,环境、建筑与人的关系,设想一种在人类世时代,回归初原庇护功能的建筑。

关键词

未来;环境;人类世;赛博格

01

未来建筑的新思考框架

在当今的建筑理论中,关于“未来”的宏观思考已随着现代主义乌托邦式构想的未及预期和黯然退场而逐渐成为一个边缘性的话题。对“未来”这一主题的深度思考不仅在建筑学界受到冷落,在社科学界也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对宏大叙事的解构而导致对其亦有所规避[1]。因此,当今的“未来”变得小心翼翼而保守,像是一个稳定而没有颠覆性的且无限延长的现在。而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一面是科技指数级增长承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乐观进步,一面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悲观警钟,人类的未来交织着期盼和焦虑。然而,这两面并非孤立或对立,科技进步背后的持续驱动力是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和掠夺。而为了弥补生态环境恶化的新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又需要获取新的资源。因此,这两种发展紧密相连,互为因果。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以人类中心论和进步论为叙事的基调下,未来的这两面会更加紧密地纠缠在一起。面对着加速复杂而矛盾化的未来,建筑和建筑学将如何被构思、建造和讨论呢?年3月于深圳坪山美术馆开幕的“未知城市”展览中的作品“未来穴居”是对这些迫近问题的思考与回应。本文将回顾“未来穴居”的创作思考历程,以“泛建筑学”的视角,通过跨学科信息的整合来突破当代语境下对建筑未来讨论的局限,同时思考生态环境、科技与人之间不稳定关系在未来的某种可能性。当今建筑界对“未来”的讨论常常被“人工智能”“人机协作”“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和新概念所牵制,却缺少对“未来”更深层次、更全方位的思考。未来的建筑不仅仅是高技派的结构增强、人机联合的算法系统或虚拟数据的操控界面,它还需要回应更根本的问题:未来地球的环境状况和未来人类的重大改变,并基于这些为未来建筑的思考建立基本框架。02

或将来到人类世

建造活动是地球自然环境到人造环境的变更过程。过去两百年人口的激增和对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正逐步接近关键性的临界点,临界点之后的地球生态环境或将迅速地、不可逆地进入一种不为人知的状态[2]。时间上和空间上断断续续、此起彼伏的反常自然现象是生态环境面临重大变化的冰山一角,其背后潜伏着巨大的、未被重视的颠覆力量。地球有史以来,首次出现由单一物种给地球带来如此深刻的变化。人类对地球环境所造成的不容忽视的变化让地质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地球已从持续了年的全新世(Holocene)跨入人类世(Anthropocene)①这一新的地质时代。虽然在地质学界还存在争议,但人类世这一观点的影响已经从自然科学扩散到了对人文社会的讨论。人类不再仅仅占据地球上的一小块地表。保守估计到年,全球人口将接近亿,同时7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3],地球上大部分表面都将被城市化和农业化所覆盖。人类的建筑活动和农业活动,如开采、建设、拦河修坝等加剧了地球表面的侵蚀和风化,引发更频繁的自然灾害。越来越多的人造物和电子产品的高频率废弃,正给环境带来资源开采和垃圾处理的双重负荷。大气中CO?含量比工业时代前增加了35%,这是地球一千万年以来的 值。预测21世纪结束时的全球平均温度将比现在高1.1~6.4℃,比人类进化历程中的任何时候都高。全球变暖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海平面上升、海水变酸,以及从陆地到海洋的大范围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加速灭绝。这种生物种群的变化速度堪与1万多年前冰河期来临时相提并论[4]。图1中总结了提出人类世的环境变化依据。这种变化还未考虑到不能预测的突发事件,如大范围核污染等。尽管面对这样的数据,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还是难以在发展至上的逻辑中找到立足点和解决方式。这些变化意味着在21世纪末时,建筑设计将面临地球不确定环境所带来的新问题、挑战和机遇。新的自然环境将需要一种新的建筑来作为自然与人的中介与联系。

图1:宏观视角下的全球环境变化

03

赛博格化的人类

人类世的提出强调了人是影响地球生态环境的主导力量。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影响的源头常常被指向多年前开始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和消费主义无节制的欲望。然而,工业化的进程仅仅加速并拓展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取。这种掠取其实一直伴随并驱动着人类自身的进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不仅仅是发明和使用技术的主体,技术也不仅仅是独立人体的外在工具,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人体也在不断地改变增强。因此,人不应被视作是一个封闭的、不变的、定义清晰的生命体,而应是开放的,能不断被重构的。而重构的契机则来源于人类制造的人造物和其制造的过程,也就是“技术”。考古学家伊恩·霍德(IanHodder)提出“技术性”,即与人造物的互相依存是人的本质[5]。他同时也总结出人类发展的方向是与技术和人造物产生更多的、更深的互相依赖与互相作用[6]。人的技术性本质不仅意味着人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不断地掠取,同时也意味着人将不断地通过技术和人造物增强和改造自身。工具和人造物从表面上看似独立于人体之外,然而从长远的视角则能看出他们对人的生理机能的改变与拓展。石斧作为已知考古发掘中人类最早的工具,它的制作和使用的过程训练着我们的祖先手脑并用。人类祖先脑容量在万年前的增速增长与石斧在那个时期的出现有着不可忽视的耦合关系[7]。古人类学家安德烈·勒鲁瓦-古兰(AndréLeroi-Gourhan)总结道:“是工具发明了人,而非人发明了工具,即人在发明工具中自我发明”[8]。技术重构人体不仅仅体现在远古时期的工具催化了人的自然进化,更体现在近现代社会中的科技增强改造了人体。把这一过程清晰而 概括的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赛博格”(Cyborg)这一概念。赛博格是英文中“控制生物体”(cyberneticsorganism)这个合成单词的音译。赛博格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由有机物与机器组合而成的混合生物,从其控制论的词源来看,强调的是植入物的刺激能够融入人体的中枢神经的反馈循环[9]。赛博格的概念体现了人与人造物不断深化的依赖与纠缠,是人类技术性本质的进一步延伸和表达。生物与信息技术的交融性指数级发展使赛博格概念从科幻电影慢慢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体现在非生物技术对人体增强的发展,硅基的人造物和人工智能在逐步补充替代碳基的自然细胞体;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基因技术从根源改变优化人体的可能性,人类的抗衰老、抗病性、骨骼肌肉强度、耐热耐寒属性都或将被改造。这些发展让人体在智力、体力和生命力上都得以增强。因此,“赛博格”概念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更在于其过程,即利用技术不断增强人体的过程,也就是“赛博格化”。“赛博格化”所产生的混生体正是人类技术性本质的体现,所以赛博格化的过程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这个过程将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高速继续,或许会如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Kurzweil) 的奇点时刻的预测那样,在年人与机器的边界将难以被区分[10]。04

庇护的建筑

一面是增强的人体,一面是面临失控甚至突变的自然,科技进步这把双刃剑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正负面的双重影响。“未来穴居”是一次对科技进步持怀疑的,甚至是消极态度的思考实验。它的创作是基于对乌托邦式技术至上想象的自省和对高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反思。我们从原始的生存环境中找寻灵感,围绕着“庇护”这一初原的功能,为未来人类畅想一种类原始却后未来的建筑(图2)。未来穴居想象的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的框架,一种回归自然,却又是增强的自然的状态。未来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性,或极热极寒,或干旱贫瘠。而无止境的使用暖通空调系统则依赖更多的能源,陷入更高碳排放的恶性循环。远古穴居利用了洞穴带来的天然庇护和冬暖夏凉,以及相对恒温、恒湿的宜居微气候。我们想象未来穴居是后能源时代的建筑,不仅自身所创造的宜居环境有低能耗的优势,而且还能高效地就地采集利用可再生能源来维系自我建造。面对人类世时代不可预测的环境,建筑提供一种庇护式的人与环境的中介,庇护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可能由人类失误所导致的核辐射,可能出现的另类智能群体,甚至为在其他星球的建造做准备。穴居形态的生成借鉴了洞穴形成这种自然的原始创造力,而非纯参数化的形式主义,这代表了一种从建筑与自然的对立或模仿,到建筑顺应自然力量的转变。这也意味着建筑设计即是自然设计,建筑与自然环境互相融通生成,自然生态圈与人造城市圈无法明确分割的状态。面对人体的不断增强,尺度单一的方盒形的空间已无法满足身体尺度或已发生变化的人的需求。而曲线的空间可以为状态增强和需求不同的人提供多样化的生存空间。我们想象未来穴居的建造材料不是凝固的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智慧的。材料中的感应器和编程算法能够收集并响应周围环境与“赛博格化”的人所产生的数据,并做出相应的形态更改,产生各种适应人体所需的庇护空间。因此,建筑也是一个“赛博格式”的混生体:能像细胞生命体般自我更新、生长修复,又能像超级计算机般有着多层多维的信息互联。

图2:“未来穴居”类自然的形态

05

环境、科技与人

对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对未来环境的深刻思考在建筑理论中并不常见,在学界讨论最多的是美国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Fuller)和他的曼哈顿穹隆设想。他将自己称为“设计科学家”,通过系统科学的设计方法,以最小限获得 限的方式(dymaxion)来处理人类与生存环境的问题。与富勒有着相同的研究兴趣,但却比富勒自上而下的视角更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fb/51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