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颌鱼科”家族共有19属种,今天插空说一篇非洲的淡水系。它们是一类古老的鱼种,与我们身边所熟知的“金龙鱼”同属于“骨舌鱼目”。不同的是,长颌鱼类仅分布于非洲大陆,从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地区一直到南非均有分布,其中尤以中非和西非的刚果河水系种类最多,成为当地的一个代表性鱼种。人类了解长颌鱼的历史非常久远,自古埃及时代起,就已经将它们当做是内陆河流中十分重要的食用鱼,这在一些发掘的墓穴壁画中都有体现。鱼类学家发现长颌鱼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性则是在20世纪中期,这种特性就是它们具有“电感应能力”,会利用电流来探知周围环境和个体间的沟通交流。长颌鱼类的体型大小不一,最小的种类成体也仅仅不过5厘米,而 的种类可以长到1.5米。体型多种多样,嘴部构造十分奇特。该科家族中吻部最为夸张的要数“异吻象鼻鱼属”、“锥颌象鼻鱼属”和“颊长颌鱼属”,它们的上下颚骨向前延伸出相当于身体的一半长度,这种神奇的构造会让人感觉到这是一群来自外星的生命。体表的鳞片仅仅覆盖头部、背部和腹部的一些区域,没有被鳞的部位由一层皮肤包裹着,上面布满细小的小孔,这些地方便是它们的“电场感应器”,在尾柄内部有一个发电器官。大多数长颌鱼类都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它们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是一类“弱电”鱼。不像南美洲的“电鳗”,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出非常强大的电流,用来保护自己或是击晕猎物。长颌鱼利用尾柄处的特殊发电器官在身体周围制造出微弱的电场,再以皮肤表面的电流感知器对电场进行监控,从而可以计算出周围物体的大小、位置以及其它特征。这种探知能力即使是在漆黑的夜晚也可以做到十分精确,因此,大多数的长颌鱼喜欢夜间活动捕猎。既可以躲避以视觉为重要器官的大型猎食者攻击,又可以趁着猎物熟睡时出其不意。电磁感应系统需要一个相对发达的脑部,而长颌鱼类的脑部已经演化的相当大,差不多与人类相当。不同的是,它们的小脑相当发达,除了可以发电,还具有出色的听觉能力。长颌鱼利用充满气体的鱼鳔连接耳骨的方式来感知震动,从而达到听觉的效果,“矮长颌鱼属”的雄鱼则会利用鱼鳔附近的肌肉来击打鱼鳔,达到个体之间传递信息的能力。长颌鱼类的繁殖目前依旧是一个谜团,它们的有些行为已经成为生物学家用来研究脊椎动物感官和生物电场的完美样本。年,中非共和国发行了一套5全的“长颌鱼”。包括1科4属的5个种类,简单介绍一下这套。
图1“蒙氏异吻象鼻鱼”本属有38种。票面上的拉丁文属名错误,应为:“Marcuseniusmonteiri”。
图2“象鼻长颌鱼”本属有26种。
图3“韦氏河马长颌鱼”本属有17种。票面上的拉丁文属名错误,应为:“Hippopotamyruswilverthi”。
图4“大弯颌象鼻鱼”本属有14种。票面上的拉丁文属名错误,应为“Campylomormyruselephas”。
图5“弧吻弯颌象鼻鱼”本属有14种,票面上的拉丁文属名错误,应为:“Campylomormyruscurvirostris”。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