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剑桥硕士,差点自暴自弃决定退学

来源:远读重洋作者:ReadAbroad

?年5月20日,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推荐了一份“夏季书单”,一共5本书。有意思的是,这份书单里的 本书,就是一本讲国家如何应对危机的历史书。盖茨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这本书让他对世界的未来有了更大的信心。?到底是什么人写的什么书,会让盖茨说出这种话呢????这本书的名字叫“Upheaval:TurningPointsforNationsinCrisis”,翻译过来就是《剧变:国家危机中的转折点》。你也许不太熟悉这个名字,但你肯定听说过他之前写的另外一本书,叫做《枪炮、病菌与钢铁》。在国内很多大牛的推荐书单里,你都能看到这本书。?长按扫码,直达《剧变》购书页面盖茨推荐《剧变》 的理由在于: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危机,而这本书就是教我们怎么去应对危机的。?盖茨敢这么毫无保留地推荐这本书,书的作者肯定也不是普通人:他的名字叫做贾雷德·戴蒙德(JaredDiamond)。?盖茨与《剧变》作者的合影那么,《剧变》这本书里提出的解决国家和个人危机的方案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剧变》,到底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答案。?-1-“转危为机”的12个步骤《剧变》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讲述不同国家应对危机的历史。但这本书的核心理论,却来自“个人应对危机”的经验。戴蒙德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总结了12个应对危机的步骤,然后把这12个步骤优化之后,应用到了“国家”层面。戴蒙德认为,一个国家在应对“国家危机”时的反应,跟一个人应对自己“人生危机”时的反应,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点,戴蒙德选择了自己比较熟悉的7个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芬兰、澳大利亚、印尼和智利。他通过分析这些国家的历史,论证了这套危机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我们先来看一下,戴蒙德总结出来的这12个步骤具体是什么:?

承认危机

接受解决危机的责任

确定危机的边界

求助外界

借鉴榜样

自我力量/国家凝聚力

诚实地自我评估

应对危机的经验

耐心

灵活性

核心价值观

个人约束条件/国家地缘限制

接下来,我会用戴蒙德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给你详细解释一下这12个具体步骤。我们先以 人称的视角,来看看戴蒙德当时经历了什么:?-2-险些自暴自弃的剑桥高材生21岁的时候,我经历了职业生涯中最严重的危机。?我在波士顿长大,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我的父亲是哈佛大学教授,母亲是语言学家、钢琴家和教师,他们都鼓励我热爱学习。我上的是一所很棒的中学,然后是一所很棒的大学,哈佛大学。?我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各门功课都拔尖。在大学期间我还完成了两个研究项目,最终以 名的成绩从哈佛毕业。?年,我又顺利考取了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生。我以为自己还会像以前那样一帆风顺,我甚至都打算好怎么去欧洲各国旅行,顺便实践一下我学会的6门外语。但很快我就发现,在英国读研究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开始我跟着导师研究电鳗发电,但在研究过程中,我甚至连一些打杂的事情都做不好。在我来剑桥之前,哈佛大学的老师曾经极力推荐过我。但现在,我和我的剑桥导师都明白,我让他们失望了。?作为研究助理,我对导师毫无用处。他把我转到了一个独立的实验室,让我自己随便选择一个研究项目。为了证明自己,我选择了一个比较擅长的项目——研究胆囊。我以为自己能很快攻克这个项目,站稳脚跟。但每当我测量实验数据的时候,数据显示的都是零。我尝试了一次又一次,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任何一步,但结果仍然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年6月,我在剑桥参加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上有几百名科学家都发表了他们的研究论文,但我却没有任何的研究成果,我觉得自己很丢脸。我曾是天之骄子,我已经习惯了名列前茅,但现在的我只是个无名小卒。我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从事科学研究。那段时间,我反复阅读梭罗的名著《瓦尔登湖》。?我读到了一句让我非常震惊、但又感同身受的话:追求科学的真正动机,只是为了得到其他科学家的认可。我发现,这的确是大多数科学家的奋斗动机,包括当时的我。但在梭罗看来,这个动机只不过是“空洞的借口”。梭罗认为:我们应该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被虚荣心所迷惑。这个观点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自己的怀疑。我在剑桥做的这些研究,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不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事,只是为了别人的认可,继续这样下去的意义何在呢?我给自己放了一个月的假,去了一趟芬兰。在这里,我尝试学习芬兰语。??我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学习语言,学得也很快。我的科学研究总是失败,让人沮丧;但学起语言来,我一直都非常高效和快乐。我开始认真考虑放弃科研,从剑桥辍学,去瑞士做一名同声传译员。虽然作为一名翻译,我的工资不会很高,但至少我做的是一件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母。我能感觉到,因为我的痛苦和困惑,我的父母也很痛苦,但他们始终没有擅自替我做决定。?有一天早上,我和父母一起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父亲给了我一个温和的建议:“为什么不再坚持半年呢?因为几个月的挫折,就放弃了20年的人生规划,是不是有些太早了?”“要不先回到剑桥,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如果没有成功,半年后我们仍然可以选择放弃。”父亲的这番话说服了我。我想也是,不急于一时,半年后我仍然可以选择成为一名同声传译员。?于是,我回到了剑桥大学,继续我的胆囊研究。没想到,因为两位同事的帮助,我很快就解决了胆囊研究的问题,我的研究成功了。研究结果甚至引起了其他科学家的注意,这让我兴奋不已。随着胆囊研究的成功,我对科学家虚荣心的怀疑也逐渐消失。半年后,我并没有离开剑桥。我在剑桥大学待了四年,完成了博士学位。回到美国后,我成为了一名非常成功的生理学家。这是我人生的 次重大危机,一种常见的个人危机。非常幸运的是,我克服了它。??-3-戴蒙德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这就是戴蒙德 次人生危机的故事。他提出的解决危机的12个步骤,分别是如何起作用的呢??首先是第1步,承认危机。在这里,戴蒙德给“危机”下了一个定义:当你发现自己面临一个重大挑战,而这个挑战你没办法用平常的应对方法克服时,就意味着你遭遇了比较大的危机。为此,你必须想办法去寻找新的应对方法。比如,当戴蒙德在剑桥大学一次次经历挫折的时候,他在美国一帆风顺的人生经验就完全用不上了。这时候,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不过,戴蒙德也提醒我们:人生中的很多大危机都是突然出现的,这种危机我们马上就能发现,比如突然被解雇、自然灾害等等;但也有很多危机是隐蔽的,比如情感破裂、慢性疾病等。这种时候很多人会麻痹自己,认为自己并没有遇到危机,从而错失解决危机的时机。因此,勇敢地承认危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们再来看第2步,接受解决危机的责任。戴蒙德发现,很多人都愿意承认自己身处危机,但他们往往会把自己扮演成危机的“受害者”,以这种方式来逃避“解决危机的责任”。注意,这个责任不是导致危机的责任,而是解决危机的责任。?它们有什么区别呢?举个例子,某个地方突然发生了地震,地震的灾民在这个事件的发生上是没有责任的。但是,如果灾民就此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彻底放弃与危机对抗,那他们就是在逃避解决危机的责任。这一点在国家之间的战争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一个国家无缘无故遭受了侵略,责任肯定不在被侵略的国家;但这个时候,被侵略的国家一定要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如果逃避责任,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受害者,那这个被侵略的危机就很难被化解了。?关于这一点,在戴蒙德的人生危机中也有体现:戴蒙德承认了科研危机之后,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一直在思考应对方案;他找到了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案:放弃科研转而成为一名翻译。你可能会说,他既然自认为正确, 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这就得说说应对危机的后续步骤了。首先是第3步,确定危机的边界。戴蒙德在这里用了一个词“筑造藩篱”(Buildingafence),意思是说,要把真正的危机找出来,并加以隔离。就如同身体的某个部位感染,只要隔离这个部位就好,没有人会放弃整个身体。戴蒙德在应对自己人生危机的时候,就曾经犯了这个错:因为两个科研项目的受挫,他就准备放弃整个科研事业。?好在,他 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多坚持了半年,不然他的命运很可能会因此彻底改变。这一步极其关键。我们刚才说过,面对危机我们必须接受解决危机的责任,而不是导致危机的责任。但事实上,很多人在面对危机的时候,会表现出两种状态:要么把责任全都推卸出去,也就是“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要么就是把危机发生的全部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把自己定义成“罪魁祸首”。但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因为自责,把出现危机的责任都包揽在自己身上,那很可能就会因为危机带来的压力,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情绪。而一个人如果被情绪淹没,就很有可能出现对危机的误判。这么一来,他在应对危机的时候就很容易走极端,有些人甚至会因此放弃整个人生,走向绝路。这种时候,我们应该向朋友、亲人多倾诉一下自己的遭遇,同时向他们求助,请他们给出相对客观的建议。这也就是第4步,求助外界。?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第5步,借鉴榜样。如果有人成功处理过类似的危机,不妨向他们学习一下经验。不过,因为事件的特殊性,这一步在戴蒙德的人生危机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我们继续往下看第6步,自我力量。自我力量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成一个人在面对逆境时的自信心,以及对自己能力的认可。但它涉及的范围其实更广,包括独立精神、抗压能力、理性、思想成熟度等等。所以,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越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就越强。这一点在戴蒙德的人生危机中也有体现。事实上,当时的戴蒙德在科研方面虽然出现了危机,但他的科学素养还在,他对自己的科研能力并没有彻底丧失信心,只是丧失了做科研的动力。所以,在调整好心态之后,他很快就化解了这次危机。?在这一点上,虽然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区别比较大,但戴蒙德认为,国家的“自我力量”也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展现出来。比如,国家的凝聚力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自我力量”,它会让一个国家处理危机的能力变得更强。不过,对自我力量的认识,还要涉及到第7步,诚实地自我评估。也就是说,你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判,不能盲目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以戴蒙德为例,他在应对人生危机的时候,就犯了这个错:他过度低估了自己的科研能力,过分高估了自己的语言能力,这让他差点儿做出错误的选择。?戴蒙德后来说:一直到70岁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做一名同声传译的难度有多大,当时的自己其实根本就不够格。除了个人能力,如果一个人以前成功应对过比较大的危机,也会给他应对新的危机提供经验和信心。这也就是第8步,应对危机的经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年轻人面对危机的时候,受到的 总是更大一些。另外,戴蒙德认为,解决危机的过程是一场持久战,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要反复地对危机进行客观评估,对自己的心态和选择也要不断调整。这个过程尤其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如果缺乏耐心,很可能会让人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所以,应对危机的第9步是耐心,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戴蒙德的例子里,他的父母建议再试6个月,他也最终从这个建议里获益。但打持久战也要注意方法,不能钻牛角尖,只用一种应对方法死撑是行不通的。应对危机应该有足够的灵活性,要不断调整方法尝试解决危机,一直到危机解决为止。这就是第10步,灵活性。这也正是《易经》里说的“穷则变,变则通”。 ,戴蒙德认为还有两个步骤,也可能会影响人们应对危机的结果。?这两个步骤你也许不会经历,但如果要经历,它们很有可能会成为解决危机的限制条件。其中,第11步是核心价值观,你也可以理解为信仰。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你认为就算不解决危机,也不愿意放弃的东西。如果这两者出现冲突,就会大大提升解决危机的难度。比如,楚国诗人屈原在晚年遭遇了楚王的不信任危机,解决这个危机可能需要他放弃信仰。?那他要不要为此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呢?我们都知道,屈原给出的答案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一步,也就是第12步,是外界的约束条件。对个人来说,外界的约束条件可能是缺钱、缺人脉、年龄限制、家庭限制等等;对国家来说,可能是国家的地缘条件、天然资源,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如果解决某个危机需要面临这些限制,那也只能选择一个一个去克服。幸运的是,戴蒙德的这次人生危机并不涉及这两个步骤,他的父母并没有给他任何限制,这让他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很多。?我们再来梳理一遍,看看戴蒙德在这次人生危机中,做对了哪些?又做错了哪些?他做出正确选择的步骤有5个,分别是:1、承认危机;2、接受解决危机的责任;4、外部帮助(父母和同事);6、自我力量(科研基础);9、耐心(父母帮助下获得);10、灵活性(接受父母建议)。对他的选择完全没有影响的步骤有2个,分别是:11、核心价值观;12、个人约束条件。而他彻底出错,或者对他不利的步骤有4个,分别是:3、确定危机的边界;5、借鉴榜样;7、诚实地自我评估;8、应对危机的经验。其中,没有确定危机的边界,也没有正确评估自我,是他犯的两个 的错误。也正是这两个错误,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所幸的是,他做对的步骤更多,并最终成功解决了这次人生危机。4.“知危、求助、自助、克服”讲到这,这本《剧变》的核心内容就已经交代清楚了。在我看来,戴蒙德的12个步骤其实可以用更简单的8个字来概括——“知危、求助、自助、克服”。?知危是1-3步。危机是什么?解决危机的责任是什么?危机的边界在哪里?对危机的全面认知,才是解决危机的基础。如果对危机的认识不够客观、不够深刻,想解决危机绝非易事。求助是4-5步。无论是直接求助还是借鉴榜样,都是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但想要真正解决危机,这两步只能作为辅助,如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外部力量上,那就是舍本逐末了。解决危机真正能够依靠的,还是自身的力量,也就是自助。其实这12个步骤里,6-10步严格来说都是“自我力量”的体现。无论是理性(诚实地评估自己)、韧性(耐心)、灵活性、经验,其实都来源于自己。戴蒙德在12个步骤里,把5个都定义成了自我力量。由此可见,想要真正解决危机,一定要先过自己这一关。 的11、12步,其实是我们需要克服的两个障碍。外界的限制条件显而易见,核心价值观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在跟你解决危机的理念一致时,它会让你变得更有耐心;但如果跟你解决危机的理念产生冲突,它也可能会变成你内心的执念。当然,从根本上说,价值观其实也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外界的限制条件属于外部环境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你也可以把这12个步骤分成三大块:危机、外部环境、自我。能不能彻底解决一个危机,就看你对这三大块的把控程度了。?对我来说,《剧变》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作者对“危机的认知”。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危机”的理解大致还停留在“危险+机遇”的范畴,认为只要勇敢面对危机,不断寻求解决危机的办法,就总能从危机中走出来。但戴蒙德在《剧变》里对危机的解读,深深地震撼了我:

?

“人们总是会说,我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错,我的痛苦都是他人造成的。”“这种自怜,以及扮演受害者的行为,是人们逃避危机最常用的手段。”

?

想想看,很多人不正是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受害者,用这种方法来逃避“解决危机的责任”吗?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个人(群体)真正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你没办法控制别人的一举一动。所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危机,逃避都是毫无益处的。如果未战先怯,危机就永远不会解决。只有你直面它、挑战它、战胜它,你才能真正化解危机,甚至从危机中汲取力量。丘吉尔说过:“永远不要让一场好危机白白浪费。”拿破仑说过:“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成功即将到来的时候。”尼采说过:“那些杀不死我们的,必将使我们更强大。”Thatwhichdoesnotkillus,makesusstronger.??长按扫码,直达《剧变》购书页面·THEEND·近期热文推荐??▼▼▼单身硕博看过来!如果还没加入理想岛研究生交友群,点击下方蓝色标题↓↓速速进群。清北复交的单身硕博,都通过什么渠道找对象??人与人之间 的差别不是智商或财富,而是思考问题的层次。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mana.com/dmfb/4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