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发电细胞的柔性电源问世
内置可食用传感器的数字药片
中国自研主动型氢原子钟将进空间站
德美科学家开发出稳定量子门
科学家发现拥有天鹅脖子的恐龙
本期内容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No.1 模拟发电细胞的柔性电源问世
瑞士弗里堡大学研究员迈克尔·梅耶及其同事,成功研发出 模拟发电细胞的“电器官”。这是一种利用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柔性超级电源,灵感源于电鳗,符合软体机器人的需求,并将在移植物、可穿戴设备上发挥巨大潜力。该研究发表于近期《自然》杂志。
电鳗是一种以短暂强力放电而闻名的鱼类,可以瞬间产生高达瓦特的强大电力击昏猎物。它还能自行掌握放电时间和强度。电鳗所依赖的不是电池,而是成千上万的发电细胞。
研究者开发出了一种水凝胶基管状系统,可以很好地模拟发电细胞的相关特征。他们还精心设计了一个类似折纸一样的折叠结构来帮助控制放电,由此最终得到的电源,能够产生和电鳗相仿的电压。
该“电器官”具备软体、柔性、透明的特点,非常符合软体机器人的相关需求——非硬质且不需要插入接通。
该研究团队正在进行下一代的设计,如能改进性能,则该系统将更广泛用于移植物、可穿戴设备和其他移动设备电源,真正打开“电器官”供应的大门。
(来源:中国科技网12月14日)
No.2内置可食用传感器的数字药片
近日,OtsukaPharmaceutical公司的Abilify药物(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和抑郁症)的一个版本,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该药片内置可安全食用的电子传感器。这种“数字药片”可能会是可食用技术新浪潮的开始。
即便是在发达国家,也只有50%的病患是按照医嘱服药。对于病情没有改善的病人,医生难以鉴定他们是需要其它的药物治疗,还是他们没有按照要求服用足够的药量。
吞下该药片后,它会进入胃部,然后传感器通过身体给绷带式的可穿戴贴片传送电子信号。接着,贴片将无线信息发送到病患的手机应用上,记录已经摄取的药剂量。
通过该技术,内科医生将 次能够客观了解病人是否有按照指示服药,这将提升医疗策略的 度,并改善对病人的治疗效果。
(来源:网易科技12月12日)
No.3中国自研主动型氢原子钟将进空间站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所自主研发的空间主动型氢原子钟,在载人航天空间原子钟项目载荷择优评比中斩获头筹,该产品将在年发射,用于我国空间站。
主动型氢原子钟可连续输出稳定度、准确度极高的频率信号,在目前成熟原子钟产品中,中短期指标 ,但此前产品在应用中受到了体积和重量的限制。
所此次研制的产品,采用贮存加载分离技术,实现了腔体高可靠、小型化和工艺优化。样机整体重量 0千克,体积是传统产品的五分之一。
该项目计划于年完成发射,将采用锶光钟、铷喷泉钟、主动型氢原子钟共同组建空间原子钟钟组。主动型氢钟作为核心载荷,将长期无间断运行。
届时我国将在更宽广空间范围内进行时间比对,系统产生的高准确度、高稳定度时间频率信号,将增强国北斗导航系统进行能力。项目实现后,有望对全球定位、守时、授时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来源:科技日报12月11日)
No.4德美科学家开发出稳定量子门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及马里兰大学的物理学家合作,开发出了一种基于硅双量子位系统的稳定量子门。这项研究成果被称为通向量子计算机的里程碑,已于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在线版。
量子门作为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元素,能够执行量子计算机所有必要的基本操作。量子计算机比传统计算机对外部干扰要敏感得多,因此,创造稳定的量子门成为科学家的主要目标。
该研究团队利用单个硅电子的电子自旋作为量子位(即基本的信息存储单元),他们创造的稳定的量子门,可以精确控制和读取两个量子位的相互作用。
该研究的 个成就是从硅片的数十亿个原子中提取单个电子。研究人员利用电磁吸引力和斥力的组合,将单个电子分离出来,然后精确地排列,让每个电子嵌入一个“槽”中,使其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之后,为了开发可以控制每个电子自旋脉冲的系统。研究者将每个电子都置于一个纳米电极上,通过所谓的磁场梯度,创建一个定位磁场,用其控制电子的旋转脉冲,由此创造了稳定的一个量子位系统,以电子自旋形式存储和读出信息。
这项研究的决定性一步是将两个电子的状态耦合在一起,形成双量子位系统。通过这种结合,可以构建基本的切换系统,利用它可以执行量子计算机的所有基本操作。
(来源:中国科技网12月11日)
No.5科学家发现拥有天鹅脖子的恐龙
古生物科学家最近发现,远古时期生活着一种长相奇特的恐龙,它有着恐龙典型的躯干,但嘴巴像鸭子,脖子像天鹅,还有一对像企鹅翅膀、即鳍足一样的前腿。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水陆两栖恐龙。该研究发表于近日《自然》杂志。
新发现的是一种用后腿行走的食肉恐龙,体型很小,只有 5厘米高,也有报道说是80厘米高,大约生存在距今万年前的白垩纪。
留存这只“怪恐龙”骨架的化石出自蒙古国一处沙漠,它一度被走私到欧洲,随后一名法国化石商人将它归还蒙古国。
研究者一度怀疑该化石的真实性,他们使用同步加速器构建起这块化石的3D模型,发现被压在岩石里的右前肢与露在外面的左前肢完全匹配,证明这块化石的确来自独立个体而非人为拼凑而成。
新种恐龙被命名为“哈尔什卡拉普托·埃斯奎利埃”,简称“哈尔什卡”,以此纪念波兰古生物学家哈尔什卡·奥斯穆尔斯卡。
(来源:新华网12月11日)
以上内容由雾风编辑整理
选摘时段:12月11日至12月17日
如信息有误请参看来源相关文章求证
欢迎各位朋友给建强伟业订阅号投稿(必须原创作品),稿件一经选定,建强伟业将给予稿酬!
咨询及投稿邮箱:gerry.liu
strongerscience.十一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